今早泡咖啡时瞅了眼自选股,突然发现好几只票市净率都不到1,心里咯噔一下。去年吃过低估值的亏,这回干脆翻出笔记本,打算把市净率这事彻底整明白。
先找历史数据打底
电脑里存着老早下载的沪深300成分股数据,但版本太旧。吭哧吭哧重新翻交易所官网(结果发现要注册还得填验证码)。折腾半小时才下完近十年数据,刚导入Excel就死机——原来表格有隐藏列占内存,气得我差点砸鼠标。
手工筛选闹笑话
想着用PB高低筛股票,结果忘了设行业过滤。把银行股和科技股放一起比,好家伙!前脚看到某银行PB才0.6倍乐开花,后脚发现隔壁芯片股PB二十多倍,心说这参考值有个鬼用。赶紧补功课查行业分类,才知道不同行业PB标准差老远。
重点记下三组典型数据:- 钢铁煤炭这种老家伙:常年0.8-1.5倍晃悠
- 消费医疗稳稳当当:3-5倍算正常
- 芯片新能源这种当红炸子鸡:10倍起步上不封顶
看平均数栽跟头
傻乎乎算了个全市场PB平均值2.3倍,直接拿去当标准。第二天看某消费股PB正好2.3倍就冲进去,结果连吃三个跌停。晚上翻年报才顿悟,这家公司仓库积压堆成山,市净率早该打折再打折。
亲自做波动统计
咬咬牙把近五年数据按月切片。发现同一个股PB波动大得吓人:某水泥股旺季能冲到1.8倍,淡季掉到0.9倍。顺手画了折线图,季节周期像心跳图似的蹦跶。
压箱底的笨办法:
- 看PB先翻行业老黄历
- 再查同行中位数水平
- 盯仨月库存周转率
搞完这顿操作,笔记本粘了咖啡渍还折了角。但下次再看到0.6倍PB的股票,终于能摸着良心说:便宜货未必真便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