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事件,做原油期货亏掉了所有家产?
一则公告, 激起千层浪花。
原油宝美油2005期合约于4月21日(北京时间)到期,正常情况下应该在4月20日22:00(北京时间)停止交易和启动移仓,但事实上中行并没有按照22点的价格对客户进行移仓。
相反是工行、建行等已经早帮客户移仓。这些行的客户,应该感到庆幸,总比亏完本金还要赔几倍强吧。
另一个被分猪肉的土豪,是有迷之自信的印度。
而在中行购买原油宝的客户,出现大幅亏损的,都是在油价暴跌的情况下,抄底的投机客。如今面临着不仅仅将亏掉本金,还可能由于遭遇穿仓,将倒欠银行一大笔钱。
01
倒欠银行数百万?抄底中行账户原油巨亏
今天,小考拉看到一个巨逗的段子:
据网友称,在美国原油期货跌到1分钱时候,有人买了1万块,心想着最多是亏掉本金,因为期货顶多是保证金亏没了,就会被平仓,最多亏掉本金而已。
但是,马上有网友出来纠正:你这只是爆仓而已!如果出现极端行情找不到交易对手做及时平仓,那么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穿仓!倒欠期货公司钱。
至于什么是“穿仓”?听小考拉慢慢解释:
在国内,银行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经纪商的角色,熟悉这条链条的朋友可以看下图,经纪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中两个框分别代表着两种方式。
方便理解,我们把红色方框叫作:内部对冲,绿色方框抛到国际市场叫作:外部对冲。
外汇产业链
结合这次原油交割结算价格,对这两种方式下于参与者可能带来的盈亏情况,我们来分析下:
如果在平常时刻,是可以这么来理解的,但在交割价为-37.6美元/桶的时候,就增加了另外一个因素。
多头亏损的钱超过了账户里面的资金,需要另外拿钱来补足欠款。俗称“穿仓”。
本来以为是个段子,但有网友称自己在中国银行的原油宝被爆了,抄底原油不仅本金被亏光,还被中行要求赔钱,并贴出了中行原油宝要求补足交割金的追债短信:
很快,又有网友晒了一张在各投资群传播的投资中行原油宝被强平巨亏的截图:
截图不知真假,但如果按照此公告,此前通过中行原油宝抄底原油的投资者,确实将在4月20日以-37.63美元的收盘价成交,从而承受巨大的损失。
02
原油宝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财产品?
据中国银行官网显示,原油宝是指中国银行面向个人客户发行的挂钩境内外原油期货合约的交易产品,按照报价参考对象不同,包括美国原油产品和英国原油产品。
其中,美国原油对应的基准标的为“WTI原油期货合约”,英国原油对应的基准标的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并均以美元(USD)和人民币(CNY)计价。
中国银行作为做市商提供报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个人客户在中国银行开立相应综合保证金账户,签订协议,并存入足额保证金后,实现做多与做空双向选择的原油交易工具。
与已有的期货产品,以及此前被集中清理的原油现货等产品相比,原油宝本身不具备杠杆属性。
对此中国银行亦特别强调,“原油宝采用保证金交易形式,暂不提供杠杆,可以进行多空操作。”
只是,现在明显不是“正常情况下”,美原油05合约跌至负数,即便是没有杠杆效应,投资者也会出现类似期货投资者爆仓情况,需要向经纪机构追加“保证金”,也就是本金全部损失后,需要倒贴。
对国内投资者来说,直接参与原油投资有几大渠道,主要包括上期所原油期货和银行账户原油业务。此外,如果有海外证券期货账户,也可以直接参与外盘交易。
其中,自2013年工行首次推出账户原油后,包括中行、建行、交行、民生等在内的多家银行跟进布局,目前以工行和中行的业务量最大。但参与该业务的投资者以普通散户居多,只有少数投资者本金超过百万。
03
谁的错?亏损谁来承担?
回到本次“中行原油宝”事件,不同于印度,国内的解决方案,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客户方面,只能走维权。不然一直处于欠银行的钱的状态,影响太大。
第二监管方面,提示风险,暂停业务。估计在开会讨论了,但是这个事情,跨部门,按程序,没这么快有结果的。
第三中行方面,先暂停业务。中国银行app大宗商品,原油页面失踪了,豁出去不要脸了!
然后维稳。各种维稳!
目前,这个瓜里面,中行明显的问题有三个:
1、中行的帐户原油协议中明确4月20日移仓,为什么没移?
2、双方协议中也明确最大风险为“本金”!
3、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穿仓不用补款。现在凭什么让投资者承担穿仓风险?
如果协议都不能约束双方,那一切法律法规都白制定了。
难道这又是另一条【现金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只对客户有效的温馨“要求”。
而从中国银行(601988,03988)今天的股票走势来看,市场认为中国银行能把锅甩给客户,否则300亿闷下来中行要跌5%以上 。
亏损部分究竟由投资者承担,还是银行承担,尚未最终定论。
有网友觉得投资者自己承担:愿赌服输,要是买股票亏钱了,难道还能找券商赔钱?
也有网友指出:这明显是中行风控有漏洞,银行应承担主要损失。
对此,你怎么看?
炒股赚谁的钱?
可能有很多炒股的朋友都有这个疑惑,股市里到底是赚谁的钱,如果大家都赚钱,那么谁亏钱,钱从何而来?
其实,在股市里赚的钱确实是有出处的,股市只是财富再分配的地方,本身股市属于虚拟资产,只分配财富,并不创造财富,股市中大家赚的钱从三个方地方而来:
第一,赚企业的钱赚企业的钱是最坚实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企业经营为投资者创造新增价值,上市公司赚到了利润,将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获得现金收益,这部分钱,它是真实的价值。投资者也可以把分红进行再投资,随着公司的业绩不断增长,股价也在缓慢上升,而估值水平并未明显增加,股票依然是安全的,与内在价值相符的。
赚企业的钱并不需要与其他投资者博弈,只要上市公司能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持续不断的通过经营赚取利润,公司就会越来越强,所有的股东都能获得回报,就不会出现零和博弈的结果,这也是股市中价值投资的精髓,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寻找到真正可以保持不断增长、盈利稳定的公司,对于一般股民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寻找需求稳定的行业,在行业里面寻找高ROE及利润增长率稳定的公司,并且需要及时关注公司基本面是否出现变化,并非长期持有就一定叫价值投资。
第二,赚波动的钱真正进入股市的人,想通过上市公司分红,或者业绩缓慢推升股价而获利的,其实比例很少。大多数人进入股市,都是奔着赚快钱而来的,很多股民买入就想涨停,意味着股价一天要涨10%,而上市公司一年的净利润可能都只能增长10%,股民却一天就想赚到一年的钱,必然不可能是赚企业的钱,不可能是赚经营的钱。
那么就只能赚股价波动的钱,在投资者多空博弈中,股价会出现上涨和下跌,幅度有时候会远远超过业绩的变动幅度,意味着股价可能会涨太多偏离内在价值,之后又下跌进行修复,股民通过股价的涨跌波动赚取差价,就是赚波动的钱。那么这部分钱从哪里来,就是从对手的账户中来,有人赚必然就有人亏,你赚的钱就是别人亏的钱。
第三,赚央行的钱赚央行的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股价并非由上市公司的盈利驱动,也并不非由交易者博弈形成差价,而是由于巨大的流动性支撑,使得股价出现持续上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股票都上涨,业绩好的在涨,业绩差的在涨,只要买入股票的人似乎都赚钱了,没有人亏钱,那么赚的钱从何而来呢?
这钱就是央行给的流动性,央行印发钞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流动性充足甚至流动性泛滥,就会出现资产价格上涨,有时还会持续上涨,在由巨量流动性推升的行情中,所有人都赚到钱了,公司盈利没有明显增加,也没有对手博弈亏钱,这赚的就是央行的情。
综上所述我们在股市中如何赚到的钱,主要有企业的钱、波动的钱和央行的钱,只要能赚到钱,任何人都是盈家。股市中的上市公司很多,真正能实现持续增长不断创造新增价值的公司却不多,而赚企业的钱才是最坚实的钱,结果就是在股市中真正赚到钱的永远都是少钱。大部分人都是赚波动的钱,最终只是一个零和博弈的结果,央行的钱则是阶段性的,碰上巨量流动性支撑所有人都能赚钱,但水龙头一拧紧,赚到的钱还是会重新还回去,所以股市中“一赚、二平、七亏”的规律,永远也不会改变。
a股历史重要事件?
1
沪深交易所成立
这两个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开端。
上交所1990年12月19日鸣锣开业,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
深交所1990年12月1日试营业,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第一任总经理王健(已逝世)。
现在一般以上交所成立日期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日。当时两个交易所的筹备其实都很匆忙,而且很多东西都不完备,颇有“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味道。刚创立的,交易所内挂牌交易的股票也非常少,深圳老五股,上海老八股。其中至今仍未更名的恐怕只有大名鼎鼎的万科还有上海的小飞乐了。
2
深圳8.10事件——“百万人争购”
公元1992年8月9日(星期天)和8月10日(星期一)。120万涌进深圳的股民盼望已久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
8月10日,深圳。“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8·10事件”。深圳市政府当夜紧急协商,决定增发500万张新股认购兑换表,事态慢慢得到平息。
深圳新股认购中,有来自全国的一百万人参加了发售前的排队。
3
327国债事件——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
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贴息。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发的327案,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民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则将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解释:327是国债代号,并不是案发当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2.23)
4
5.19行情——传奇牛市的开端
5.19是中国股市上一段传奇牛市的开端。经过97、98年的低迷,中国股市一直在蓄势阶段,最终在1999年,以点炮的形式突然爆发。5.19当天股指大涨4.64%,随后一个多月,股指从1100点一路上涨到1700点,涨幅超60%。
1999年5月,在席卷中国的网络科技股热潮的带动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凌厉的飚升走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上证综指从1100点之下开始,最高见到1725点,涨幅超过50%,期
靠期货发家的真实故事?
期货市场有涨有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波动推动市场前行。在价格波动过程中肯定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日间“杂波”影响了我们的交易心态和趋势性判断,以致最终导致交易失败。其实期货的涨跌就可以看作是人生的起伏,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充满了矛盾,人们就是在解决矛盾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因如此,能在期货行业里叱咤风云,崭露头角的人总是让人们连声叫好。
如果说中国股市存在大鳄的话,那么当年万国证券的总经理管金生无疑要算现在这些大鳄的鼻祖。管金生生在红旗下,喝过洋墨水,拥有比利时的两个硕士学位,当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被誉为“证券教父”。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狱。
陈久霖闯荡海外市场7年整,冰火两重天。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神话般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石油大亨,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而轰然倒塌;一个引领亚洲经济潮流、年薪490万新元的“打工皇帝”,因在期货市场的违规操作,行将站到新加坡的法庭上接受审判,谱写了人生的悲歌。
蒋仕波,浙江诸暨人,曾任大地期货副总经理。1962年出生,股市牛人。喜好做ST摘帽股,主做年底到第一季度的摘帽行情,做过苏宁环球,万向德农,烟台冰轮,无一失手。2004-2005年因违规交易被市场禁入,此后该人从浙江大地离职。蒋热衷于期货橡胶投资,在国内期货市场名气非常大。
葛卫东,江湖尊号“葛老大”,2000年开始做期货,两次爆仓,2004年迅速崛起,成为期湖中一代枭雄。血风腥雨十几载,自称“没有对手”,渴望挑战叶大户。六年来年均收益率120%,华尔街称之“东条英机”,不讲规则,被罚1000万。目前资产已达120亿。
叶庆均,现任浙江敦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03年以10万起家,08年身价已过50亿,创造了几万倍的投资收益,在期货市场树立起第一大佬的江湖地位,已创造顺其者未必能赢、逆其者必亏的神话。目前身价百亿,是中国的索罗斯,国内期货界已无能超越他之人。
林广袤,江湖称号“浓汤野人”,专职做棉花,被称为棉花奇人。2010年做多棉花,11年反空棉花,从600万做到20亿;2012年做多棉花,遭受重大亏损,在上海青泽投资公司成立之际,承认亏约7亿。此后,野人暂退出期货,在华山修行。近期总结失败原因:大赚之后信心过度膨胀,自以为已无所不不能,想承担国家才能承担的重任。
黄伟,资本大鳄,尊号“黄大哥”。91年拿2万从股市中赚了第一桶金,后转战期货,“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赚了2亿,令当时常务副总理朱镕基大为震惊。后在商品期货中又赚了10亿。94年开始投入房地产行业,目前控股3家上市公司,身价达220亿。为人低调,目前仍玩期货,2012年从螺纹、铜上赚了5亿左右。
92年开始投资银行债券,初涉金融市场。93年4月,应聘到大连首家国际期货公司,成为大连期货业首批经纪人之一。后担任过多家公司的业务经理、投资顾问、操盘手。96年开始个人期货投资,10万元,到收益超过千万元,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1997-2001)。从1999年开始,其个人账户成交量连年位居大商所第一(2001年达300多万手),受到大商所的嘉奖。
徐王冠,被称作为“东方犹太人”的浙商,20年前放弃教师行业下海经商,凭借期货起家,20年后的今天,已经拥有了9家控股子公司,涉及房地产、能源、实业投资等多个领域。7年前,他的团队正式进驻苏州房地产市场,以国香园项目正式亮相,取得首战“大捷”。
傅海棠,农民出身,曾养过六年猪,种过棉花、大蒜等。2000年开始做期货,前两年从5万起步到1.2亿,是国内期货界的传奇人物,不看任何技术图表、不做任何技术分析,用“天道”思想理解分析市场、指导操作方向和节奏,拥有最纯粹最朴素的投资思想,有“农民哲学家”的称谓。
期货生涯始于1993年,20年只专注做铜一个品种,内盘外盘均有涉足。以精准的隔夜单和极高的日内交易功底操作铜,虽有能力操控庞大资金,但一直注重资金规模的管理,不追求短期暴利,用“积小胜为大胜”的理念参与市场。在2012年《期货日报》第六届全国期货实盘大赛中,以1003.42%的收益率获得重量组冠军。
孙道臣,期货公司普通业务员,工薪阶层。2012年正式加入杭州期货交易私募圈。两年多的时间从20000块赚到2000万,很快身价上亿,还是一个十足的85后新生代私募顶级操盘手, 此人涉猎广泛:股市、期市、汇市、现货以及东西方多个二级市场均有涉足 此人为技术派交易员,通过总结自己的交易心得,创立了“期货太极区间交易”圈子里都称其“道哥”,后以老师自居,后背喜欢尊称其“孙老师”。
银行债券理财一直亏的话?
先给结论,这种情况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发生。
2022年以来低风险理产品发生了好几次净值波动,不少人投资的产品不仅没有拿到预期中的收益反而发生了本金亏损,那么理财产品可能出现本金全损的情况吗?答案是实际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原因如下。
低风险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是各类债券。债券就是一张借条,到期还本付息,只要借钱的一方不违约,收益稳定。但理财产品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以及保持一定的波动性会追求存在波动的收益。
债券是存在二级市场的,机构会买卖债券赚取差价,这就像是股票一样,一直持有股票拿到的是稳定的红利,大部分人看不上红利,要的是买卖差价收益。
只要存在买卖就存在价格变化波动,持有债券的理财产品净值因此跟着波动。
理财产品到期后需要兑付给投资者,拿什么兑付呢?将持有的债券抛售掉套现,或者等债券到期后拿回本金和利益。这意味着不论债券价格如何波动,只要发行债券的公司不做老赖,还本付息了,债券价格就不可能归零,理财产品的本金也就不可能全损。
当然,万一出现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投资的债券遇到了发行公司破产清算,没有钱兑付债券本息的极端情况,那么这只债券还真的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不过,这也不表示理财产品的本金会亏完。因为理财产品不可能只购买一只债券,这是不被允许的,一般来说会购买多只债券,遇到买的所有债券的发行公司都破产的几率和中彩票特等奖一样低。
除此之外,债券分为信用债和利率债。前者是企业发行的债券,后者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理财产品或多或少会购买一些利率债,还会配置一部分资金至货币市场金融工具,这两类投资是不会发生亏损的。
所以哪怕一只倒霉透顶,购买的所有企业债对应的发行公司都破产还不出钱了,理财产品的净值也会因为持有那两类不会亏钱的金融产品而不会归零,投资者的本金也就不会扣光。
当然,真发生这样的极端情况的话投资者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亏掉个50%以上本金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