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全球视野基金,房贷利率要不要转LPR?
房贷利率“换锚”LPR只剩4个月,要不要换?
大家好,我叫小简。
前面跟大家聊到深圳高房价的问题时,就有朋友留言说想问问房贷利率到底要不要换成LPR利率。
对于现有的供房一族,这个问题确实还是比较重要的。
part1 什么是LPR
LPR(Loan Prime Rate)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18家报价银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个人贷款则在这个利率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点数,每个月的20号更新一次。
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这两个品种,对于房贷来说,因为期限一般都超过5年、而且存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的定价基准问题,比较关注的是5年期以上的LPR。
从19年8月发布5年期LPR报价以来,这个利率一直在下降。
part2 房贷利率“换锚”LPR
央妈早在19年8月就宣布了贷款的LPR改革,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让贷款的定价基准更加灵活,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而不是行政管制的贷款基准利率。
想要实现这样一种效果,当市场上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比如月末、季末、年末或者节假日之前),利率上升,资金比较宽松时,利率就会下降。
19年10月8日开始,新房贷的利率也不再使用基准贷款利率,直接与LPR挂钩,在LPR基础上加减点,以往房贷利率打折或者上浮几成的计算方式就取消了。
目前大概90%的新放贷款都是参考LPR定价,但是对于原来就已经发放的存量浮动贷款利率来说,定价标准还是参考的贷款基准利率,所以央妈继续出手,要求:
20年3月初到8月底,
对于在20年1月1日之前和银行签订了商业房贷合同的客户,
并且合同是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浮动利率贷款的,要进行选择,
可以转换为固定利率(在房贷期限内利率不再改变))或者在LPR利率上加点(每个月浮动一次,按年进行调整),
并且要从一而终,机会只有一次,选了就不能再变,一旦选择转化,未来的贷款利率就会随着市场利率变化了。
这个存在几个问题:
1)转换范围
公积金贷款买房,不需要考虑转换问题;
房贷在20年12月31日之前到期的,不需要考虑转换;
房贷在20年1月1日之后签订的,也和这个问题无关;
原来的房贷合同是固定利率贷款(没有重定价条款,如利率在每年的1月1日调整),也不需要考虑。
2)转换时间
集中转换时间是今年3月1日至8月31日,过了这个时间段,理论上可行,但不方便,得看银行的政策,比较麻烦。
3)转换方式
只有两种,要么转成固定利率,要么转成LPR定价。
part3 要不要换成LPR
1)对比两种方式的利率和月供
我们知道,从2015年10月24日之后,5年期以上年贷款基准利率都是4.90%,假设在19年贷款买房,按照房贷上浮10%(4.9*110%=5.39%)计算一下:
转化为固定利率:
如果房贷利率5.39%,选择转化为固定利率,那么未来30年都是5.39%。
200万房贷,30年,则每个月需要还款11218.13元。
转化为LPR加点:
如果选择LPR浮动利率,在重定价日之前的房贷利率仍保持和原来一样。如果选择1月1日这一重定价日,那么以后每年的房贷利率都会按照上一个年度12月20日的5年期LPR加减固定点差调整一次。
这个固定的点差=现在的房贷利率-19年12月20日的LPR=5.39%-4.8%=0.59%。
选择转化为LPR后,利率为参考的LPR+固定点差=4.8%+0.59%=5.39%,这个值和转换前的房贷利率是一样的。
但下一年,
如果LPR升高至5%,房贷上浮10%的情况下,房贷利率会提高到5%+0.59%=5.59%,按照贷款200万,期限30年来计算,月供11468.97元,转换成LPR后,每个月还款额增加了250.84元;
LPR若下降至4.6%,则执行利率为4.6%+0.59%=5.19%,月供10251.89元,转换后每月还款额减少了965.24元。
另外,如果贷款发放日还没有过,比如是5月17日,那么可以选择5月17日是重定价日,那接下来一年(2020年5月17日-2021年5月17日)的利率都是4月20日的LPR4.65%加上点差0.59%=5.24%。
此时,每月还款11031.69元,相比于选择固定利率,每月也可以少还款186.44元。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看到在降息的环境下,选择LPR利率能省下不少钱。具体来说,只要LPR低于4.8%,选择浮动利率会比选择固定利率更好。
2)降息周期的判断
看看我国的贷款利率,每个周期的最低点都是在下降,利率中枢是在下降的,这也和国际利率的下行趋势一致。
另外,19年8月发布5年期LPR以来,这个利率也一直在4.85%以下,并且一直在降低,4月的LPR降到了4.65%。
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减缓,这会导致各行业的利润率下降,如果贷款利率还很高,那么中小公司和个人就不愿意借钱了。
3)通胀
也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说如果通货膨胀到物价飙涨的话,会使得LPR增加。
这个逻辑还是比价清晰的,因为当通货膨胀很高的时候,把钱存在银行会贬值,为了吸引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由于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存贷的利息差,存款利率高了,为了获利,那么也会提高贷款利率。
但是,对比我国贷款利率和通胀水平走势,从历史概率来看,通货膨胀下,贷款利率不变甚至是降低的情况也不少(图中阴影部分)。
退一步,尽管未来通胀导致了贷款利率上升,但至少最近几年,选择LPR还是比较划算的,可以享受一段时间的低利率,如果未来通胀很高,浮动利率不划算,还可以选择提前还款(但不一定有钱还……这也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从两种贷款方式的对比、降息周期还有通胀来看,选择LPR浮动利率还是比较划算的。
有些领导在朋友圈发出一些能干就干?
这种是典型的“靠权吃权”、“恐吓式管理”,不要说有什么真本事,就连稍为深刻的思维能力都不具备。至于“值不值得待”,那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越没本事的,越爱靠吓人活着。在单位里,没权的对有权的忍气吞声,终归只为“生存”二字。这个事,地球人都知道。也因此,一些所谓的管理者,就以饭碗作为威胁,试图“吓住这些人”。不接受恐吓的,要么奋起反抗了,要么主动跑路了。.接受恐吓的,就一声不吭忍下来了。但心里的火,却是怎么忍,都浇不灭。也因此,就少不了一些“缺少职业道德”的操作。但这不能全怪不讲道德的人。他们只是“被迫”不讲道德、“不得不”不讲道德,而已。.话题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说恐吓式管理吧。很明显,相比不接受恐吓的,接受恐吓的比例要更高一些。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而挑战生活的勇气,也不是很容易就鼓得起的。人们更厌恶不确定、更厌恶风险。在风险和忍辱之间,大多数人选择忍耐。这,也就让“恐吓式管理”有了市场,并无限地简单起来。.虽然明显很粗暴,虽然明显很不讲文明、很反智,但很有用不是吗?对一些不具管理能力、想不出更好办法的管理者来说,有用就好,不用动脑就好。没有比“不动脑”,更让没办法动脑的人愉快的事了。..员工不讲道德,根源大多在管理者身上。(问题描述中列举了几类领导看不惯的人,见第一张图)责任心差、自我感觉太好、传递负能量、自私自利.....这是“公司不想留”的几种人。但这种人为什么会变成这种人,值得管理者深思。相信这种人不是进单位就变成这样。他们必定曾经勤奋过、努力过、好好表现过。但今天变成这样,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变态的制度、不合理的分配,以及管理层的无数不顾基层利益的操作?这是明面上的秘密,凡是上过班的都明白。.所以,管理层也别揣着明白装糊涂,搞得自己多清、多正、多像沙土里的金子一样。在发“不留几种人”朋友圈敲打员工的时候,不如先自思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理理自己是否称职。然后再说“留谁,不留谁”的话。别总站在上帝的视角说话办事,怕是还没那个道行。..值不值得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单位,向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其中“流”得最快的,向来是管理岗位——那些有权随意发朋友圈敲打员工的人。一般来说,这种人长不了。所以,不妨等待,等他消失的那日,等着看他笑话的那日。.当然,也有“越操蛋的越稳定”的情况。这也没办法,单位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而且自己的时间更宝贵,随意耗费不得。所以......若实力不允许,那建议继续。换工作不是说干就能干的。那需要时间、需要运气,更需要实力。若当下的实力不允许,若当下的能力还是一穷二白,那换工作,大多也只能换个差不多的单位。在差不多的单位,再遇到差不多的“朋友圈管理者”。得不偿失,没有意义。不如静下心来,潜心发展能力。.若实力足够,那可走可不走。还是那个道理,换工作这种费时费力费运气的事,不宜太过冲动。总得讲些性价比,而不是弄个差不多、甚至更差的单位,随便就闭着眼跳了。那太浪费时间,且没有意义。道理如前文所述,“差不多的单位,领导的素质也差不了多少”。不如骑驴找马。.至于他爱说啥,就让他说啥吧。只当看小丑剧,生活中加个乐子。.总之,要不要走,以自己的需要、目标、现状而定,而不是单位值不值得。没有几个单位,值得你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或者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总之,领导在朋友圈胡言乱语,发一些恐吓之语,其实一点都不罕见。总有一些领导,配不上他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必在意,看笑话就好。同时,冷静分析当下的现状,冷静寻找更好的下家,就好。对这样的人,没必要费更多的神。.别在职场强调道德,那不科学别在权力失控的单位谋求“工作能力方面的发展”,那不科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