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st长信,代码好像是430611,我当初还真花时间琢磨过一阵子。
最早注意到它,大概是看到些消息,说什么要搞重组,好像要装进什么文化旅游的资产,听着挺唬人的,叫什么“历史文化景区集成商”,感觉像要搞个大动作。那时候我正好在研究一些可能困境反转或者有重组预期的公司,就把这st长信加入我的观察列表。
我当时是怎么琢磨的?
就想着,这种ST股要是重组成功,脱胎换骨,那不是得起飞?心里就有点痒痒,开始留意它的动向。毕竟顶着个ST的帽子,风险大,但潜在的收益想象空间也大嘛
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信息收集阶段: 我开始主动去翻找跟它相关的公告。那时候记得是开源证券做它的主办券商。我隔三差五就去查查有没有新的公告出来,比如看到它发公告说要申请银行贷款什么的,就琢磨是不是资金链紧张,或者是在为重组铺路。
- 跟踪关键信息: 特别关注关于重组的消息。记得看到过陕西华汉实业集团接手成大股东,心里就想,这新股东进来,是不是重组就有谱?还看到过一些关于股权争夺的零星消息,感觉这里面的水不浅。
- 记录与分析(土方法): 我没用啥复杂工具,就是拿个本子,看到关键信息点,比如公告日期、主要内容、股东变化啥的,就随手记下来。然后自己瞎分析,觉得这个动作是利好还是利空,下一步可能会怎么走。纯属个人瞎琢磨,不成体系。
- 观察盘面(虽然它在三板): 虽然它是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就是新三板)挂牌的,交易不活跃,但偶尔还是会去看看它的股价和成交量有没有啥异动,试图从中找到点蛛丝马迹。
搞来搞去,感觉这公司情况挺复杂的。一会儿说重组看着有希望,一会儿又是各种公告,加上那个ST帽子,心里越来越没底。特别是看到那个什么西安曲江文旅集团要注资的消息,一方面觉得是好事,另一方面又觉得这过程肯定不会太顺利。
结果?
结果到去年年底,好像是11月、12月那会儿,具体日子记不清,就看到它要终止挂牌的公告。一下子就凉。公告一出来,基本上就宣告这个阶段的关注和琢磨到头。
这时候我就彻底不看。之前那些琢磨、记录,感觉都白费劲。虽然我没真金白银在它还在挂牌的时候投进去多少,主要是观察和学习的心态,但也耗费不少精力去跟踪这些信息。
这回经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ST股的重组,不确定性太大。看着好像有机会,但里面的道道太多,各种利益博弈,对咱普通人来说,太难把握。信息不对称太严重,你看到的消息,可能都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水深,真不是随便能蹚的。
所以后来我就不怎么碰这类风险太大的票,特别是重组题材的ST股,更是敬而远之。还是踏踏实实搞点自己能看懂、风险相对可控的比较实在。这回就算是一次实践记录,记录下自己曾经关注过这么一个叫st长信的公司,以及看着它走向退市的整个过程,也算是个经验教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