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下量化对冲基金这个东西,想看看市面上哪些做得比较也算是给自己做个记录。不是什么专业分析,就是我自个儿瞎捣鼓的过程,分享出来给大家看个乐呵。
一开始有点懵,这玩意儿听着就挺高大上,感觉水深。我就先上网扒拉一下,看看大家都在聊发现好多平台都有各种榜单,像那个私募排排网啥的,经常发一些排名,什么量化多策略、股票量化中性、CTA之类的,分得还挺细。
看着那些榜单,密密麻麻全是名字和数字,第一步我就得搞清楚,这排名到底看的是我捋捋,发现大家最关心的几个点,也挺实在的:
- 收益咋样: 这个最直接,就是一段时间下来,这基金赚多少钱。谁都想找个能赚钱的嘛
- 亏起来狠不狠: 这个他们叫“最大回撤”。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甚至比赚多少还重要。你想,要是赚的时候挺猛,亏起来一下回到解放前,那心脏可受不。所以这个回撤率越小,说明这个基金越稳当,不搞过山车。
- 风险和收益平不平衡: 好像有个叫“夏普比率”的指标,说是衡量承担多少风险能带来多少超额收益。听着有点绕,但我理解就是,不能光看赚得多,还得看是不是冒天大的风险才赚到的。高收益低风险当然是最好的,这个比率就是干这个的。
知道要看我就开始动手。找几个看着比较顺眼的平台,把那些量化对冲基金的数据导出来,或者干脆就抄下来,放进一个表格里。这步挺费事的,数据来源得多对比下,有时候同一个基金在不同地方看,数据还不太一样,得取个相对靠谱的。
然后就是筛选和排序。
我先把那些成立时间太短的、规模太小的给剔除掉。总觉得时间长点、盘子大点的,相对来说可能经过些考验,心里能踏实点。
我就按照自己最看重的指标来排序。我个人比较怕风险,所以最大回撤是我重点关注的。先把回撤控制得好的挑出来,放在前面。然后在这些相对稳的里面,再去看它们的收益率。光稳不赚钱也不行对?得找个平衡点。
至于那个夏普比率,我也参考一下,但没作为主要依据。感觉那个东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理解起来稍微费劲点,不如回撤和收益来得直观。
我还注意到一个事儿,就是不同策略类型的基金,它们的表现特征差挺多的。比如做市场中性的,可能收益看着没那么吓人,但回撤也小,就图个稳。做CTA(管理期货)的,可能波动就大一些,收益高的时候很高,但风险也伴随着。所以不能把所有不同策略的放一起傻比,得分开看,同类型的比才有意义。
除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我还顺带看看基金经理的背景。虽然咱们接触不到真人,但看看他的履历、从业经验,管过哪些产品,历史业绩怎么样,心里也能大概有个谱。老将肯定比新兵蛋子让人放心点,虽然也不是绝对的。
我的实践小结
这么一通搞下来,我算是拉份自己心目中的量化对冲基金观察名单。主要就是基于历史收益,特别是最大回撤这两个硬指标,再结合点基金经理的背景信息。没有绝对完美的排名,关键是看符不符合你自己的要求。
整个过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活儿真不是看看现成榜单就完事的。得自己动手去扒数据、去比较、去理解指标背后的意义。而且市场是变的,基金的表现也是动态的,今天排前面的,不代表明天还行,得持续关注才行。反正,对我来说,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明白看量化对冲基金大概要关注哪些方面,也算没白费功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