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光伏这事儿踩过的一些坑,主要是想整个所谓的“光伏骗局公司名单”,结果发现这事儿比我想象的复杂。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几个月前,看着村里头、小区里头,不少人家屋顶都亮闪闪地装上那光伏板,说是能发电省钱,还能拿补贴赚钱。我这心思就活络起来,想着自家屋顶也空着,是不是也能搞一套。电费一年到头也不少,能省点是点,万一真能赚点零花钱?
一开始的探索阶段
我就开始在网上搜,加一些什么光伏交流群,也看不少广告。好家伙,这一看不要紧,各种说法都有。有的公司吹得天花乱坠,说他们技术多牛,国家大力支持,保证你几年内回本,之后就躺着收钱。听着是真诱人。
有几家公司特别积极,销售人员天天打电话、加微信,给我发各种成功案例,算收益算得比我还明白。说什么“创能源”、“阳光科技”之类的,名字听着都挺大气的。他们给我算的账,基本上都是三五年回本,后面每年能净赚多少多少。还说什么现在装有特殊优惠,过这村没这店。
发现不对劲儿
也不是说完全不信,就是有点爱琢磨。看着那些过于美好的承诺,心里就犯嘀咕。真有那么好的事儿?我就开始留心眼。
- 查公司底细: 我试着去查这些公司的工商注册信息,有些公司成立时间很短,注册资本也不高,跟他们宣传的“大品牌”、“实力雄厚”有点对不上号。还有的,网上搜搜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评价,说是合同有坑、售后服务跟不上。
- 收益夸大: 我又找些已经安装光伏的朋友打听,还有看一些相对中立的分析文章。发现实际发电量受天气、安装角度、设备维护影响很大,根本不像那些销售说的那么稳定。而且那个补贴,政策也在变,不是永久不变的。他们算的那个“理想收益”,现实里很难达到。
- “光伏贷”的猫腻: 有些公司说没钱不要紧,可以办“光伏贷”,听着像是银行合作,利息很低。但我仔细研究一下,发现有的根本不是银行正规贷款,要么是他们自己搞的金融产品,利息算下来高得吓人;要么就是合同条款里藏着不少坑,比如所有权问题、违约责任什么的,一旦出问题,吃亏的还是自己。
- 假冒名头: 还遇到过一些,张口闭口就是“国家电网合作方”、“政府指定单位”,甚至拿出一些看着像红头文件的东西。我多个心眼,去官方渠道核实一下,人家根本没这回事儿。纯属拉大旗作虎皮,忽悠人。
深入解后的警惕
越解,我这心里越凉。发现这里头的水是真深。有些根本不是正经想给你装光伏,就是变着法子套你的钱。
比如,有的打着“光伏投资”的幌子,弄个APP或者网站,让你往里投钱,说是有高额回报。这种跟以前那些P2P跑路的差不多,风险极大,很可能就是非法集资,哪天平台一关,钱就要不回来。之前新闻好像也曝光过类似的,叫什么“国惠投”的,记不太清,反正就是这种路数。
还有就是低价陷阱。有些报价特别低,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种就要小心,很可能用的是劣质的光伏板、逆变器,甚至是翻新货。当时看着省钱,后面发电效率低、故障率高,三天两头要维修,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算下来更亏。
更过分的是,听说还有地方出现过伪造政府项目备案文件,骗取企业或者个人的“诚意金”、“保证金”,结果项目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我的实践总结
折腾这么一圈,我发现想整理一个确切的“光伏骗局公司名单”挺难的。因为骗子也在不断换马甲,换说法。今天叫这个名字,明天可能就改头换面。更重要的是学会识别他们的套路。
对我来说,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高警惕性。总结下来几点:
- 别信超高回报: 光伏发电是个长期回报的东西,那种承诺几年就回本还大赚的,多半有问题。
- 核实公司资质: 多方查证公司背景、口碑,别光听销售一面之词。
- 仔细看合同: 特别是涉及到贷款、所有权、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的条款,一定要抠字眼。
- 警惕低价诱惑: 价格过低可能意味着质量和服务的牺牲。
- 不碰“光伏投资”: 实体安装都那么多坑,那种纯粹让你投钱的平台,离远点。
- 官方渠道核实: 涉及到政府补贴、电网合作等,一定要去官方网站或者部门核实信息。
反正我自己是暂时把安装光伏这事儿放一放,感觉这里头门道太多,得再好好研究研究,或者等市场更规范一些再说。希望我这点捣鼓过程的记录,能给同样在考虑这事儿的朋友提个醒。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多半是陷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