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当初是怎么琢磨明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这俩玩意儿到底有啥不一样的。我也是一头雾水,听着都叫“基金”,感觉好像差不离,但真自己琢磨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最早我是咋开始关心这个的?大概是几年前,自己手头攒点小钱,除放银行,也买点那种大家都能买的公募基金,就几百几千块钱投着玩呗。后来有次听一个朋友模模糊糊提到什么“私募基金”,说得挺神秘,好像是“有钱人”玩的东西,收益可能很高什么的。我这人好奇心重,就想着得去搞搞清楚,别哪天有机会自己还啥也不知道。
第一步:我就先从最基本的“谁能买”这点开始琢磨。
我先是回忆下自己买公募基金的过程,那真是太简单,手机APP上点几下,或者去银行柜台,一百块、几百块都能投,感觉就是面向咱普通老百姓的。然后我就去找资料,问问懂行的朋友,这才知道:
- 公募基金:就是公开募集,大白话就是,在大街上吆喝着卖,谁都能来买,门槛特别低,几百块钱就行,主要就是服务咱们这种普通投资者的。
- 私募基金:这玩意儿就“低调”多,不能公开宣传,得私下里找特定的人。而且不是谁想买就能买的,它有个硬门槛,听说起步就得一百万!还得是那种被认定为“合格”的投资者,一般都是有点家底的个人或者大机构。
琢磨到这儿,我心里就有数,私募基金对我这种普通工薪族来说,至少当时是够不着的,不是一个世界的。
第二步:接着我又琢磨,它们是怎么“找钱”的。
公募基金嘛到处都能看到广告,银行、券商、支付宝、微信理财通,铺天盖地的。这叫公开销售,恨不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
私募基金,就完全不一样。人家是“非公开”募集,不能打广告,只能通过认识的人介绍,或者自己找上门去(如果你够格的话)。这过程就比较私密,圈子也小得多。
第三步:信息透不透明,我也比较关心。
我买的那点公募基金,隔三差五就能收到报告,每天都能查到净值,买啥股票、多少仓位,都给你列得七七八八,虽然我不一定看得那么仔细,但感觉挺透明的,心里踏实点。国家对公募基金的监管也特别严,条条框框很多。
私募基金就不一样,信息披露要求没那么高,没那么频繁,也没那么详细。可能就定期给投资人一个报告,具体买啥、咋操作的,外面的人基本不清楚。这可能也是为啥它能做一些公募不能做的、更灵活甚至风险更高的投资。
第四步:投资的路子,感觉也不太一样。
公募基金因为要面对大众,所以投资上限制比较多,比如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对投资单个股票的比例有要求,主要是求个稳健。风险控制得比较严。
私募基金就灵活多,限制少。它们可能玩得更“花”,比如投资没上市的公司股权、搞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或者集中火力搞几只股票,策略五花八门。高收益往往也意味着高风险。
我总结一下自己的发现:
搞半天,公募和私募,虽然都带个“基”字,但从娘胎里出来就不一样。
- 公募基金:就像是超市里的大路货,明码标价,谁都能买点,选择多,规矩严,图个方便和相对安全。
- 私募基金:更像是会员制的私人俱乐部,门槛高,一般人进不去,里面玩法多,更刺激,当然风险也可能更大。
对我自己来说,搞清楚这些区别最大的意义在于,我知道自己的定位。咱普通人,老老实实在公募基金里挑挑拣拣就行,选择也足够多。至于私募基金,解一下就行,至少不会再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唬住,也知道那不是现阶段我该去碰的东西。
这就是我当初自己一步步琢磨公募和私募区别的过程,没啥高深的理论,就是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弄明白。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同样有点迷糊的朋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