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医药股这事儿,周围聊的人也多,都说这块儿后面有机会。就喜欢自己动手试试,光听别人说总觉得不踏实。我就想着自己下场去扒拉扒拉,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只真正有潜力的医药公司。
说干就干。一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国内医药公司大大小小那么多,从哪儿下手?直接看K线图?那不成瞎蒙嘛我寻思着,这事儿得有个章法。
第一步,先圈个范围
医药这行当太大,搞中药的、搞化学药的、搞生物药的,还有搞医疗器械、做外包服务的(CXO),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个人感觉,未来潜力大的,还得是那些搞创新药的,就是自己研发新药的那种。这玩意儿技术门槛高,一旦搞成,那想象空间就大去。我先把目标锁定在研发驱动型的医药公司上。
第二步,基础筛选,把明显不行的去掉
范围定,我就开始翻资料。主要看几点:
- 不能亏得太离谱: 搞研发烧钱我知道,但你不能连年巨亏,一点造血能力都没有?好歹得看到点收入增长的苗头,或者亏损在收窄。那些财务状况看着就悬的公司,我先放一边。
- 研发得真金白银地投: 光喊口号没用,得看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要是连年都没多少钱投研发,那创新药企的成色就得打个问号。我设个大概的线,比如研发占比得超过10%或者15%这样子(具体数字得看行业和公司阶段),太低的就先不看。
- 不能是“仙股”: 有些股票价格低得吓人,成交量也小得可怜,这种流通性太差,万一有点风吹草动,想跑都跑不掉,风险太大,也先过滤掉。
这么一筛,几百家公司就能砍掉一大半,剩下的就好办多。
第三步,深入挖掘,看真本事
这步最花时间,也最关键。我就开始一家家地看这些初筛剩下的公司。
主要看啥?就是它们的研发管线。说白,就是这家公司手里在研究的药都有哪些,进行到哪个阶段。
- 在研药物多不多: 不能就指望一两个药,万一失败?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
- 进度怎么样: 是刚开始研究(临床前),还是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一般来说,越往后,成功的概率越大,离上市卖钱越近。我重点关注那些有药物进入二期、三期临床或者已经提交上市申请的公司。
- 研究的药市场大不大: 它搞的这个药,是治啥病的?这个病的人多不多?未来的市场需求有多大?搞个罕见病的药,就算成功,市场也有限。我倾向于那些瞄准大病种,比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这些领域的公司。
- 有没有已经上市的重磅药: 如果已经有药在卖,而且卖得还不错,能持续产生现金流,那这家公司就更稳健一些,能支撑后续的研发。
这部分工作挺累的,得去翻公司的年报、季报、各种公告,还有行业研究报告,有时候还得看医学相关的资料,解个大概。就是一个字,扒!
第四步,看看管理层靠不靠谱
光有技术和产品还不够,公司是人干出来的。管理层啥风格,战略清晰不清晰,执行力强不强,这些也很重要。虽然咱普通人很难深入解,但可以通过看他们的公开讲话、公司发展历程、股东构成这些,大概有个判断。那种喜欢吹牛、频繁更换战略方向的公司,我心里就得打个鼓。
第五步,估值别太离谱
前面都看好,还得落到价格上。医药股,特别是创新药,估值经常比较高,市盈率啥的可能参考意义不大,有时候还得看市销率(PS)或者干脆看管线价值。我不会用太复杂的模型,就是横向跟同行比比,纵向跟自己历史比比,看看现在这个价格是不是高得太吓人。如果一个公司啥都就是价格已经在天上飞,那我可能就先放进观察名单,等回调机会,不急着追高买入。
实践到这儿的感受
搞一圈下来,确实找到几家感觉还不错的公司,放在我的重点观察池里。但这活儿真挺磨人的,信息又多又杂,还得持续跟踪,因为临床试验可能会失败,政策也可能变化。没有什么一劳永逸选出“金股”的办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筛选、不断验证的过程。
感觉就像是在沙子里淘金,得有耐心,也得有点运气。不过自己动手做一遍,心里确实踏实多,至少知道自己看好的是风险在哪儿。接下来就是继续跟踪这些公司,看看它们后续的发展能不能符合预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