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1420”这事儿
那天也没啥特别的事儿,就琢磨起来一个年份,“1420”。这数字看着挺普通的,但我就好奇,那会儿是个啥光景?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快,几百年前的事儿,感觉挺遥远的。
我就先凭感觉想了想。 那时候应该是明朝?对,脑子里模模糊糊有这个印象。好像是个挺关键的年份,但具体是啥事儿,一下也说不上来。光凭空想不行,得找点东西看看。
然后我就动手翻了翻。 也没特意找什么大部头的书,就是手边有的一些杂七杂八的历史读物,还有以前看过的纪录片啥的,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主要就是想抓住几个关键点。
- 翻到说那年头是永乐皇帝在位,朱棣嘛这个名字熟。
- 好像跟北京城有点关系?对,说是紫禁城差不多那会儿建好的。想想那工程,得多大动静。
- 还瞄到一眼,说那年正式迁都北京了。这个印象比较深,从南京挪到北京,肯定不是小事儿。
捋顺思路,试着串起来。 这么一看,1420年确实挺热闹。你想,一座崭新的皇宫建成了,皇帝老爷子还要搬家,迁都,这得动用多少人力物力?我试着去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
成千上万的工匠、士兵、老百姓,围绕着这个新都城忙活。材料从四面八方运过来,各种规划设计,那得多复杂。感觉整个国家机器都在围绕这件事转。
再往深想一层。 迁都北京,不光是搬个家那么简单。这背后肯定有更深的考虑,什么天子守国门之类的。这决定影响了后面几百年的格局。我不是啥历史专家,就是自己瞎琢磨,感觉这事儿挺有嚼头的。
回过头来看。 就这么一通瞎琢磨、随便翻翻,感觉对“1420”这个年份具体了不少。不再是干巴巴的一个数字了,好像能闻到点那时候的烟火气,感受到点时代的脉搏。虽然只是浅尝辄止,但也挺有意思的。这种自己动手去了解、去感受的过程,本身就挺好玩儿。下次再碰到哪个感兴趣的点,我还准备这么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