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合诚股份,我现在都习惯叫它建发合诚了,毕竟人家都改名了嘛我前段时间还真琢磨过这家公司一阵子。
最早注意到它,就是因为它那个被建发股份收购,然后改名的事儿。我当时就想,建发这可是个大块头,厦门那边挺有名的国企,怎么会去看上合诚这家公司?这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去扒拉扒拉看看到底是啥情况。
我就去网上找了些资料,看了看它的老底。发现它主要是搞工程咨询、监理、还有试验检测这些业务的。说白了,就是围绕着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服务的。感觉摊子铺得不算小,覆盖面也挺广,从设计到后期的维护加固都有涉及。
然后我顺手也瞅了瞅它之前的经营数据。那会儿还没改名,叫合诚股份。一看,营收好像还行,有点增长,但是那个净利润嘛就有点不够看了,好像还降了点。这就让我有点犯嘀咕了,这公司看着业务挺多,怎么赚钱能力好像不太行的样子?
我当时的琢磨过程
我这个人,就喜欢琢磨这些。看到建发这种大公司进来,第一反应肯定是觉得“傍上大款”了,未来应该差不了。毕竟资源、项目什么的,肯定能给不少支持。
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事儿也没那么简单。 我以前待过的一个公司,也是差不多情况,被一个更大的集团给收了。当时大家都觉得是好事,结果?
- 先是内部整合,各种流程、人事变动,折腾了大半年,人心惶惶的。
- 然后发现,大集团虽然资源多,但关注点也多,不可能把所有好东西都往你这个新收来的子公司倾斜。
- 原来的那点特色业务,反而因为要配合集团战略,搞得有点束手束脚,发展得还不如以前自由。
有了那次的经历,我对这种“强强联合”或者说“大鱼吃小鱼”的事儿,就比较谨慎了。不是说不而是需要时间去观察。
回到这个建发合诚。建发入主,肯定是个积极信号,说明它有价值被看上。而且国企背景,稳定性肯定也强点。但是,最终能不能真的像大家想的那样,产生“1+1>2”的效果,把业绩实打实地搞上去,这个还得打个问号。
我的实践过程就是:
- 看到新闻,注意到这家公司被收购改名。
- 好奇心驱使,去找了它的基本资料,了解主营业务。
- 看了看过去的财务数据,发现有点增收不增利。
- 联想到自己以前的经验,对这种收购整合的事儿有了更深的思考。
- 决定,先放一放,再观察观察。看看建发进来之后,到底能给它带来多大的实际改变,特别是盈利能力这块儿能不能提上来。
我现在对它的态度就是:谨慎关注。不急着下等它后续的动作和财报出来再说。毕竟实践出真知嘛光看概念和背景还是不够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