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琢磨了一下那个叫MLF的东西,以前老听新闻里提,模模糊糊知道跟钱有关系,但具体是个咋回事,我也是花了一番功夫才捋明白。
我就听人说什么“麻辣粉”,还以为是吃的,后来才知道是MLF的戏称,全名叫中期借贷便利。你看这名字,中期、借贷、便利,拆开看好像都懂,合一起又有点懵。
我就去查了查,看了些资料,问了几个稍微懂点行的朋友。大概是这么个过程:
- 第一步,搞清楚谁跟谁借钱。这玩意儿,是央行,也就是咱们国家的中央银行,借钱给商业银行(比如工农中建这些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是咱们普通人或者小公司直接去借的。
- 第二步,明白借多久。名字里带个“中期”,就不是一天两天的短钱,也不是十年八年的长钱,一般是几个月,比如3个月、6个月,最常见的是1年期的。
- 第三步,知道为啥要借。央行搞这个,不是为了自己赚钱。主要是调控市场上的钱。钱太多了就少借点,钱太少了就多借点。银行拿了这笔中期资金,就能有更稳定的钱去放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啥的。
我理解的MLF到底干啥用
琢磨明白了上面这些,我就用大白话总结了一下,这MLF到底起了个什么作用:
它是央行调节“水位”的工具。市场上的钱像个大池子,央行觉得水少了,就通过MLF往里面放点水(投放中期资金),让银行手里有钱用,别太渴;觉得水多了,可能就少放点,或者到期了就不续了。这操作能让市场的资金量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
它能影响贷款利息。央行借钱给银行,不是免费的,有利息的,这个利息就叫MLF利率。这个利率高低,会影响银行自己借钱的成本,进而可能影响银行给咱们放贷款的利率。你看新闻里说MLF利率降了,大家就可能会期待贷款利率也跟着降点。
就是支持实体经济。银行从央行拿到期限比较长的钱,心里就比较踏实,更愿意把钱贷给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搞生产、搞建设的企业,特别是国家鼓励的一些重点领域。不像那些超短期的钱,银行可能更倾向于在金融市场里转圈圈。
所以你看,每次央行公布做多少MLF操作,利率是多少,都是在给市场发信号,告诉大家接下来一段时间,钱大概是松是紧,利率大概往哪边走。我就是这么一步步查资料、问人、自己琢磨,才把这个听起来挺专业的名词,大概搞清楚了是个怎么回事。实践下来,多关注央行的这些动作,对理解经济大环境还是挺有帮助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