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基金定投这玩意儿,我可真是一肚子苦水要吐。当年我也是个小白,听人家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懒人理财”、“时间的朋友”,耳朵一软就跳进去了。今天我就把我的实践过程从头到尾给大伙儿说道说道,你们就当听个乐子,顺便也避避坑。
我的“定投”入坑之路
我当初为啥会觉得这是个“骗局”?可不是空穴来风,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教训。
第一步:被忽悠瘸了,开始“播种”
那大概是几年前,股市刚有点小苗头,各种财经自媒体、银行客户经理就开始轮番轰炸,主题思想就一个:普通人别炒股,风险高,来搞基金定投!说什么“平均成本”、“分散风险”,尤其那个“微笑曲线”理论,画得跟捡钱似的。我当时工作也忙,寻思着这玩意儿不用动脑子,每个月固定投点钱,过几年就能发家致富,美滋滋。
于是乎,我就挑选了几只当时看起来挺火的基金,什么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名头都挺响亮。然后就在平台上设置了每月自动扣款,金额不大,几百到一千不等,想着积少成多嘛这就算是我播下的“种子”。
第二步:满怀期待,看着“发芽”(或者说幻觉)
头几个月,市场还行,看着账户里红红绿绿的,虽然整体上没涨多少,但心里还挺美滋滋,感觉自己也是个“投资人”了。每次扣款都觉得是在为未来的财富大厦添砖加瓦。有时候跌了点,我就想起那个“微笑曲线”,告诉自己:“没事,这是在拉低成本,将来涨起来赚得更多!”现在想想,真是很傻很天真。
实践中的“坑”与“痛”
第三步:漫长的等待与“水土不服”
好景不长,市场一波动,那数字就跟过山车似的,刷刷往下掉。一开始我还安慰自己,“没事没事,这是技术性调整”,“微笑曲线要出来了”。可这“微笑”它就是不出来,反倒是越亏越多,账户绿得发慌。
我坚持了大概能有两三年,中间也补过几次仓,想着拉低成本。结果?成本是拉低了点,但整体还是亏的。这时候我就开始琢磨了,这玩意儿到底坑在哪?
- 基金业绩不确定:宣传的时候都说历史业绩多好多但未来谁知道?基金经理一换,风格就可能大变。赶上行情不或者选的基金本身就不行,你定投再久,也是白搭。我买的几只,就有那么一两只,跌起来比谁都猛,涨起来纹丝不动。
- 手续费蚕食收益:申购费、赎回费,还有那个管理费、托管费,虽然单个看起来不高,但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我这种小额定投的,收益本来就不多,再被这些费用蚕食一部分,真是雪上加霜。辛辛苦苦好几年,一看收益,还不够付手续费的。
- “无脑定投”就是个坑:这是最让我觉得“坑爹”的。说什么“不用择时”、“长期持有就行”。这话听起来省心,但实际上?如果你选的基金本身就不行,或者你买在了历史大顶上,那“长期持有”可能就意味着“长期套牢”。它把复杂的投资问题简化成了一个无脑操作,这不是误导人嘛根本没人告诉我,什么时候该止盈,什么时候该止损,或者市场环境变了,是不是该调整策略。
- “时间的朋友”可能是“时间的敌人”:他们总说要和时间做朋友,但如果你的钱长时间被套牢,机会成本有多大?这些钱如果存银行,虽然利息低,但至少保本。或者,如果我当时有这笔钱去做点别的小生意,可能早就回本了。
我的“割肉”与反思
第四步:忍痛割爱,幡然醒悟
后来我实在扛不住了,看着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那种无力感太强了。在一个小反弹的时候,我狠心把大部分都赎回来了,亏了不少,算是交学费了。那一刻,真是心疼,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现在回过头来看,基金定投本身可能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它是一种投资策略。但是,很多机构和所谓的“专家”在宣传它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风险,放大了收益,简化了操作,这就有点“骗”的意味在里面了。
他们没告诉你,选基比择时更重要;没告诉你,“长期”可能是非常非常久,久到你怀疑人生,久到你急用钱的时候它还在坑里;也没告诉你,遇到极端行情,什么“微笑曲线”都是浮云,可能直接给你画个“跳崖曲线”。更没告诉你,很多时候,基金公司旱涝保收,不管你赚不赚钱,管理费照收不误。
我现在对这玩意儿是敬而远之了。它被包装得太美好了,让人以为可以轻轻松松赚钱,但实际上,背后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真要投资,还是得自己多学点东西,擦亮眼睛,别指望天上掉馅饼,更别信那些“躺着就能赚钱”的鬼话。我这实践经历,希望能给后来人提个醒,别像我一样,兴冲冲地跳进去,灰溜溜地爬出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