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咋回事,老瞅见“875”这数字,有时候是哪个犄角旮旯的广告,有时候是听广播一耳朵飘过,说是什么FM87.5。每次看到,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想起我自个儿的一段实践经历,那可真是刻骨铭心。
你们可能以为是啥大学代码,像网上说的华北电力大学,拼音缩写里带个8和7。或者是什么新出的直播平台,叫“875体育”啥的,天天推送。都不是! 我这儿的“875”,那是一段真刀真枪的折腾记录,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但也确实让我长了不少记性。
这事儿得从前年说起。当时我刚换了个地方,想着在新环境里好好表现一把。结果,头儿甩给我一个活儿,说是个“小优化”,内部代号就叫“项目875”。为啥叫875?据说是最初评估,理想状态下87.5个工时就能搞定。现在想想,这理想可真是太丰满了。
我当时也没多想,拿过来看了看需求。好家伙,文档就薄薄几页纸,写得云里雾里,跟看天书似的。我心想小优化嘛能有多复杂?结果一头扎进去,直接傻眼了。这哪是小优化,这简直就是给一坨陈年老代码做心脏搭桥手术!
那代码,怎么说,就跟一锅大杂烩似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各种风格混在一起,注释?不存在的。据说最早写这玩意儿的老哥,早就拍屁股走人了,连个交接文档都没留下。我当时就一个感觉:坑爹!
没办法,硬着头皮得上。我先是把现有功能摸了一遍,画流程图,把每个模块都拆开来看。那段时间,我基本就住在办公室了,白天对着屏幕发呆,晚上对着屏幕码代码。桌子上堆满了泡面桶和咖啡杯。有时候困得不行,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定了闹钟,俩小时后又爬起来继续干。
我试了多少种方法?
- 方案一:想着小步快跑,改一点测一点。结果改了东墙塌西墙,到处都是连锁反应。
- 方案二:干脆推倒一部分重构。写了一半,发现跟其他模块的兼容性简直是噩梦。
- 方案三:满世界找资料,看有没有类似的开源方案能借鉴。结果发现这摊子东西太“个性”了,根本没法直接套。
那段时间,我真是有点魔怔了。走路吃饭都在想那破代码,做梦都是各种bug。有一次,我老婆看我半夜还在那儿画圈圈,以为我中邪了。她说:“你这哪是上班,你这是在修炼!” 我苦笑,可不是嘛修“仙”,不成功便成仁。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我已经连续加了快一个月的班了,人也快到极限了。那天下午,我对着一段逻辑怎么也想不通,索性关了电脑,跑出去透了透气。在楼下小公园溜达,看着大爷们下棋,脑子反而清醒了不少。突然之间,对,就是那么突然一下,一个之前被我否掉的思路又冒了出来。我赶紧跑回去,打开电脑,噼里啪一顿操作。你猜怎么着?通了!那个卡了我好几天的瓶颈,就这么给解决了!
后面就顺畅多了。虽然还是小坑不断,但大方向对了,解决起来也快。“项目875”总算是按时上线了。实际花费的工时,早就不止87.5了,翻了个两三倍都不止。领导后来也没说估计他也知道这活儿的难度。
我为啥对这“875”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事儿给我上了一课。技术上的难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有些时候,你不能光看表面。 那些轻描淡写的“小需求”背后,可能藏着巨大的挑战。也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死磕不一定有用,有时候换个脑子,或者干脆放空一下,反而能找到出路。
现在每次看到“875”这数字,我心里就犯嘀咕。它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组合,也不再是那些大学、电台或者直播平台。对我来说,它代表着一段难熬但又收获满满的实践过程。那段经历,虽然折腾得够呛,但也实实在在地磨练了我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算是,我职业生涯里一个挺有分量的“勋章”,虽然这勋章是用无数杯咖啡和泡面换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