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印纪传媒,我这实践经历,还真不是直接在里头干活,那咱也没那门路不是?我这“实践”,主要是从一个旁观者,或者说是一个差点儿踩坑里的人的角度,去琢磨它、分析它,看着它大厦倾塌,从中吸取点教训,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记录了。
大概是好几年前,那会儿印纪传媒在市场上还挺火的,动不动就听说他们要搞什么大制作,国际合作啥的,听着就挺唬人。我当时,手里正好有点闲钱,不多,就寻思着是不是能跟着掺和一下,毕竟那会儿影视股也算是个风口嘛
我的第一步:初步了解与观察
我就开始搜集这公司的信息。先是看他们公开的财报,那玩意儿对我这种非专业的来说,看得头大,但大概也能看出来,营收、利润,表面上还挺光鲜。然后我就去看他们参与过的项目,什么《钢铁侠3》的国内宣传,《环形使者》的投资,听着都挺高大上。那段时间,媒体上对印纪也是一片叫什么“影娱巨头”之类的帽子可劲儿往上戴。
我的第二步:深入挖掘与疑虑
光看这些还不行,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刨根问底。我就开始琢磨,这些光环背后,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我发现,他们摊子铺得特别大,影视、广告、IP衍生,啥都想干。但仔细一看,真正能持续赚钱、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好像又说不太上来。很多时候感觉是蹭热度,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那种能沉淀下来的好东西。那会儿我就嘀咕,这步子迈这么大,能稳当吗?
然后,我就注意到一些不太好的信号。比如,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开始减持套现,金额还不小。你想,要是公司真那么前途无量,自家人为啥急着卖股票?这事儿在我心里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我还托朋友打听过业内的口碑,有的人说他们运作模式有点“虚”,太依赖资本运作,而不是内容本身。
我的第三步:决策与放弃
综合这些信息,我心里就有点打退堂鼓了。虽然看着热闹,但我总觉得这楼盖得有点悬。你想,一个公司,银行账户里就剩那么点钱(后来爆出来是三百多块,当时咱不知道这么惨,但肯定是有资金链紧张的迹象的),这得多危险。再加上创始人那种疯狂套现几十个亿然后跑去国外享受的传闻,虽然当时还没证实,但空穴不来风。胆子小,就怕辛辛苦苦攒的钱打了水漂。反复琢磨了小半个月,决定,算了,这浑水咱不趟了,还是老老实实干点别的。
我的第四步:事后验证与反思
后来的事儿,大伙儿也都知道了。印纪传媒那真是兵败如山倒,从市值几百亿的神坛跌下来,破产清算。看到新闻说他们银行账户余额仅剩371.07元的时候,我真是捏了一把冷汗,庆幸自己当初没头脑发热冲进去。四川前首富也跟着破产,这事儿在当时也挺轰动的。
这回“实践”,虽然我没直接参与运营,但整个过程下来,给我的教训可太深刻了:
- 看企业不能只看表面风光。吹得再响,市值再高,都得看它有没有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的现金流。
- 创始人和高管的行为是重要的风向标。如果他们自己都没信心,都在套现离场,那咱小散户还跟着起什么哄?
- 任何行业,内容为王都是硬道理。尤其影视传媒,光靠资本运作、短期炒作,那是走不长的。没有好作品,早晚得玩完。
- 不懂的领域别瞎掺和。如果只是听个概念就往里冲,那多半是当“韭菜”的命。
这印纪传媒的事儿,对我来说,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也算是通过观察、分析、决策、验证这么一个完整的“实践”流程,让我对投资这事儿,对怎么看一家公司,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经验,可比看多少书都来得实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