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是咋琢磨股票估值这事的。刚开始炒股那会儿,我跟个没头苍蝇似的,两眼一抹黑,啥估值不估值的,压根儿没那概念。听朋友说哪个或者看哪个涨得猛,就一头扎进去,结果?十有八九是给人家当了“接盘侠”,那叫一个惨。
亏了几次,肉疼,才琢磨过味儿来,这买东西不得看看它值不值这个价吗?买股票也是一个道理。于是我就开始瞎琢磨,这估值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我是咋开始摸索的
我就是上网瞎搜,看各种文章,听各种“大神”白话。越看越糊涂,什么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折现……一堆名词儿砸过来,脑袋都大了。感觉这玩意儿玄乎得很,不是咱普通人能搞明白的。
后来有一次,我记得特清楚,买了个票,当时看着技术图形挺消息面上也说有啥大利结果,连着跌,把我套得死死的。我就不服气,开始翻这公司的财报,虽然看得磕磕绊绊,但好歹也看出点门道。我发现这公司看着热闹,不怎么赚钱,负债还挺高。那时候我就想,这股价凭啥值那么多钱?
这就是我第一次对“估值”这俩字有了点实实在在的感觉。
我的实践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一点点)
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定从最基础的开始学。我的实践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 第一步:死磕市盈率 (P/E)
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估值指标。我当时的理解特简单粗暴:就是公司赚一块钱,我愿意花多少钱去买。比如一个公司每年每股赚1块钱,股价20块,那市盈率就是20倍。我就想,这20倍算高还是低?我就去找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比,看看人家大概是多少倍。还去看这公司历史上市盈率大概在啥范围波动。慢慢地,就有个大概的感觉了,比如有些行业普遍市盈率高点,有些就低点。
- 第二步:捣鼓市净率 (P/B)
后来我又知道了市净率,就是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这个我感觉对那些重资产的公司,比如钢铁、煤炭啥的,可能更有用。就好像是说,如果公司现在就清盘,理论上我能拿回来多少钱。这只是理论,但也是个参考。
- 第三步:开始看“基本面”这东西
光看这两个“率”还不行,我发现有些公司市盈率老高了,股价还蹭蹭涨。这时候我就明白,得看公司本身。这就是他们说的“基本面分析”。 我开始学着看:
- 公司干啥的: 这生意模式我能不能看懂?有没有前景?是不是夕阳产业?
- 赚钱能力: 不光看赚多少钱,还得看利润率高不高,是不是持续增长。
- 行业地位: 是不是龙头老大?有没有竞争对手能轻易干掉它?
- 管理层咋样: 虽然这个难判断,但也会看看新闻,有没有啥负面消息。
- 第四步:结合市场情绪琢磨
我还发现,有时候公司明明挺估值也不高,但股价就是不涨,甚至还跌。有时候公司看着一般,估值也老高了,但大家就是追着买。这时候我就明白了,市场情绪这玩意儿也挺重要。牛市的时候,大家热情高涨,估值可能就高点;熊市的时候,大家都没信心,好东西也可能卖出白菜价。
我现在的理解和做法
折腾了这么久,我现在对股票估值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套土办法。说白了,估值不是个精确的科学,更像是一门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感觉。 我不会死抠某一个指标,而是把各种信息综合起来看。
我现在看一只股票,大概会这么想:
- 这公司是干嘛的,质地怎么样? 这是大前提,垃圾公司,估值再低我也不碰。
- 它现在的市盈率、市净率在行业里算高还是低?在它自己的历史里算高还是低? 有个大概的定位。
- 公司未来的成长性怎么样? 如果成长性稍微贵一点也能接受。
- 有没有啥特别的利好或者利空是我没注意到的?
- 当前市场整体是个啥情况? 是牛市还是熊市,大家的情绪怎么样?
核心就是,通过各种分析,判断当前这个价格,相对于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是贵了、便宜了,还是差不多。 便宜了,我就多关注,找机会下手;贵了,我就敬而远之,或者已经持有的就考虑是不是该卖了。
这玩意儿也不是啥万能药,学无止境。我也就是分享点自己的土经验,希望能给刚入门的朋友一点启发。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多看、多学、多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别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也别想着有啥秘籍能让你一夜暴富,脚踏实地最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