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之前捣鼓“st美利”这只票的一些经历。那会儿可真是投入了不少精力去琢磨它,整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我记得最初注意到它,是因为当时我正琢磨着找一些有困境反转可能性,或者说正在搞大动作的公司。st美利那会儿就顶着“ST”的帽子,但市场上传言它要搞转型,特别是往IDC,也就是数据中心那边发力。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毕竟那时候IDC算是个热门概念。
于是我就开始动手查资料了。 我把能找到的公告翻了个底朝天,发现他们确实在搞一个“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事儿,说是已经拿到了证监会的批文,能发不少新股,募集的钱主要就是投向那个IDC项目。当时我还看到有分析说,这个项目要是搞成了,公司就能来个大变身,实现跨越式发展。听着确实挺诱人的。
我还留意到一些细节,比如有公告说宁波银行北京分行给他们出具了函,说是免除了公司的担保责任。我当时就想,这可是个好消息,能减轻不少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于转型。那段时间,一些券商研究报告也挺乐观,给的评级不少是“买入”,说看好他们转型的前景,甚至有预测说他们IDC机柜数量能快速增长,服务能力很快就能上来。
凡事都有两面性。顶着“ST”的帽子,风险也是明摆着的。 我也注意到,虽然有机构看但这票的股价波动特别大,有时候一天就能跌不少,资金流出的情况也挺明显的。看着那些数据,心里也确实打鼓。而且关于这个非公开发行,虽然批了,但具体啥时候实施,能不能顺利募到钱,这些都是未知数。我记得当时还查过,这种发行从受理到批复再到最终发行,也是有一套流程和时间限制的。
那段时间,市场上关于st美利“摘帽”的预期也挺强烈的。很多人都觉得,既然公司在努力转型,前景看着也不错,那“摘帽”肯定是迟早的事儿。我还记得它刚被ST处理后,股价还出现过连续好几个涨停板,市场情绪非常亢奋,但也让人有点看不清方向。
面对这些好的坏的、确定的不确定的信息,我当时是怎么做的?我没有急着一头扎进去。 我的习惯是,对于这种转型期的ST股,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先观察,小仓位感受一下市场的温度,但绝对不会把宝全押上。我主要就是持续跟踪它的公告,看看那个非公开发行有没有新动静,IDC项目建设得怎么样了。有时候也会去股逛逛,看看大家都在讨论虽然那里的信息鱼龙混杂,但也能感知一下市场情绪。
整个观察和实践的过程,让我对这类公司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你会发现光有概念和预期是不够的,关键还得看公司的执行力,以及转型是不是真的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改善。 那些IDC机柜,是不是真的建起来了?建起来之后,有没有客户来租用?能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这些才是硬道理。
回过头来看,捣鼓st美利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挺宝贵的实践。虽然没指望靠它一夜暴富,但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怎么去分析一家处于转型期的ST公司,怎么去平衡潜在机会和固有风险,怎么在各种嘈杂的信息中尽量保持一份清醒。这种实践记录下来,也算是我个人投资路上的一点心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