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迪易采”,那可真是我们部门的一段折腾史,也是一段挺有成就感的经历。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把这事儿给弄起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那采购,真是一言难尽。东西买得贵不说,流程还特别绕,供应商那边,也是个个都觉得自家的是金疙瘩,价格死活谈不下来。每次报预算,领导眉头都皱得能夹死苍蝇。我当时就琢磨,这不行,钱都这么花出去了,效率还这么低,迟早得出问题。
我就牵头合计着,能不能搞个啥法子,把这采购给捋顺了,成本给压下来。后来捣鼓来捣鼓去,就有了这个“迪易采”的想法,名字也没啥高大上的,就是想着能“启迪”思路,让采购变“容易”点,主要是集中解决几个痛点:找供应商难,比价麻烦,还有物料替代选择少。
摸底调研是免不了的
万事开头难嘛我先是拉着几个同事,把我们过去一年的采购记录全都翻了出来,一条条梳理。哪些东西买得多?哪些东西价格波动大?哪些供应商合作起来比较顺畅?哪些又老是出幺蛾子?这些都得弄清楚。
然后就是内部访谈,采购部的、用料部门的,都得去聊。听听他们觉得哪里不方便,有什么怨气,有什么好建议。你别说,这一圈聊下来,真是收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我也去了解了一下市面上其他公司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啥现成的经验可以学学。虽然不能照搬,但至少能开阔思路。
把所有问题都摊开来看,哪些是流程问题,哪些是信息不对称,哪些是谈判技巧不足,心里大概有了个谱。
接着就是设计方案,头脑风暴
摸清楚了情况,接下来就得想辙了。这个阶段,我们开了好几次会,大家七嘴八舌的,把能想到的点子都扔出来。
供应商管理这块,我们觉得不能像以前那样零敲碎打了,得建个库,把供应商的资质、历史合作情况、价格优势什么的都记录下来,定期评估。好的就多合作,不行的就淘汰。
寻源比价这块,以前都是靠采购员自己东找西找,效率太低。我们就想,能不能搞个内部的小平台,把需求挂上去,让供应商自己来报,或者我们主动推送给几个备选的,这样竞争起来,价格不就好谈了吗?
物料替代也是个重点。有些东西,不是非得用某个牌子或者某个型号的,功能差不多,价格便宜不少的替代品也有。这就需要用料部门和我们采购一起研究,做测试,只要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完全可以考虑。
还有就是集中采购。零散的采购量小,议价能力就弱。我们把一些通用的、需求量大的物料整合起来,一次性大批量采购,这样跟供应商谈的时候,腰杆子也能硬一点。
这些想法,一点点讨论,一点点细化,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迪易采”操作流程和规范。
然后就是最关键的落地执行了
方案再不落地也是白搭。这块儿阻力也不小,毕竟要改变大家以前的工作习惯。有的人觉得麻烦,有的人怕担责任。
我们就一点点推,先搞试点。选了一两个配合度比较高的部门,还有几家关系还不错的供应商,先小范围试试看。效果出来了,大家的疑虑自然就少了。
培训也得跟上。新的流程,新的工具(哪怕只是个共享表格或者简单的数据库),都得教大家怎么用。我不厌其烦地讲,手把手地教,就怕大家不会用,或者用不
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比如系统不好用了,赶紧调整;流程有不合理的地方,立刻优化。不能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那段时间,真是天天都像打仗一样,忙得脚不沾地。但看着事情一点点往前推进,心里还是挺有劲的。
就是持续优化和总结
“迪易采”推行起来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了。我们建立了一个定期的回顾机制。
每个月都会把采购数据拉出来分析,看看成本是不是真的降了,效率是不是真的高了。哪些地方做得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空间。
收集大家的反馈意见。用的人最有发言权嘛他们觉得哪里不顺手,我们就得想办法改进。
供应商那边也要保持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合作是双方的,不能只顾自己方便。
现在回过头来看,“迪易采”推行下来,效果还是挺明显的。采购成本实打实降下来一块,效率也提上去了,最重要的是,整个采购流程透明规范了不少,大家干活心里也有数了。以前那种为了找个东西跑断腿,或者为了谈个价格磨破嘴的情况,少了很多。
所以说,很多事情看着难,真去做了,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有点收获。这“迪易采”就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土办法,但管用就行,对?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