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24”,我估摸着大伙儿第一反应就是一天24小时。没错,我今天就想叨叨一下我自个儿跟这24小时制掰扯的那些事儿。
起初的迷糊
咱小时候,看钟都是那种带指针的,1到12,下午一点还是叫一点,顶多加个“下午”。后来长大了,接触那24小时制,什么13点、17点的,一开始我脑子也转不过弯来。特别是下午那会儿,比如下午3点,非得愣一下,心里默数12加3等于15。老觉得麻烦,有时候看个火车票、飞机票上的时间,还得琢磨半天。
有一次,那还是刚上班会儿,跟客户约了个下午4点半,人邮件里写的是16:30。我当时也不知咋地,就看成是早上6点半了,差点误了大事。那时候我就琢磨,这不行,得想个法子让自己彻底弄明白这套计时法。
我的笨办法“实践”
我就开始自个儿“实践”了。也没啥高科技,就是笨办法。
- 第一步,强迫记忆:我找了个小本子,把13点到24点对应下午几点给写下来。比如:13点 - 下午1点,14点 - 下午2点……一直写到24点 - 半夜12点。然后,我就把这小纸条贴我电脑边上,没事就瞅一眼。
- 第二步,主动转换:平时生活中,不管看到啥时间,比如手表上显示下午2点,我脑子里就刻意地把它转换成14点。反过来,看到24小时制的时间,比如通知上写着19:00开会,我就在心里念叨一句“,晚上7点”。就这么来回倒腾。
- 第三步,生活场景联想:我开始留心生活里用24小时制的地方。比如去看电影,电影票上写着19:30开场,我就想,,这是吃完晚饭,天差不多黑那会儿。坐火车,票上写着14:17发车,我就想,这是刚吃过午饭,迷迷糊糊犯困的时候。我把这些数字跟我的日常活动时间点给它挂上钩。
这么折腾了一段时间,你还别说,真管用!一开始还觉得是给自己找事儿,后来慢慢就习惯了。特别是那个减12的法子,下午的时间,比如17点,脑子里就自动“17-12=5”,,下午5点。熟练了以后,都不用减了,直接就反应过来了。
现在的体会
我看24小时制的时间,那叫一个溜,比看12小时的还快。感觉这24小时制挺科学的,不会搞混上午下午,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精确时间的场合,比如工作安排、交通出行,用起来确实方便。我后来也把这套“笨办法”教给我家孩子,他一开始也觉得13点、14点很奇怪,我就让他也这么试试,没事儿就自己叨咕叨咕,现在他也弄得明明白白的。
所以说,这“24”,看着是个简单的数字,但一天也就这么24个小时。怎么把它掰扯明白了,怎么在生活里用好它,有时候也得下点小功夫。我这实践过程也没啥了不起的,就是点滴积累,跟自个儿较劲,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