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一个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事儿,就是关于咱们国内的货币基金,这玩意儿居然也能亏钱!可能大伙儿都觉得货币基金嘛就跟把钱放银行活期差不多,安全,随用随取,还能有点小利息。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把一些零钱、短期不用的钱,往里头一扔,每天看着它涨几毛几块的,心里还挺美滋滋。
结果,我前阵子还真就碰上,或者说,是仔细瞅见了这玩意儿亏钱的影子。这事儿得从我一个老哥们儿说起,他平时也爱捣鼓这些小理财。有一天他神神秘秘地跟我说,他买的那个啥啥宝,平时每天早上都能看见几毛几块的收益,那天早上,居然是负的!虽然就那么一丢丢,几分钱,但他那小心脏,扑通扑通的。他说他赶紧去网上搜,发现还真不是个例,有些货币基金确实出现过单日亏损的情况。
我当时还不信,心想这玩意儿还能亏?不是说好的保本保息(虽然没明说保息,但大家都这么默认的嘛)的替代品吗?我就手贱,打开了自己的理财APP,翻了翻我以前买过的几个货币基金,还真别说,大部分都是稳如老狗,天天红彤彤。但我没放弃,就专门去找那种规模不大,或者成立时间没那么长的,再或者名字听起来就有点“激进”的(当然货币基金激进不到哪儿去)。
你猜怎么着? 真让我翻到了一个!就那么一天,收益是负的。非常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小负数,不仔细看,或者第二天就被正收益盖过去了,根本发现不了。但它确实是负的!这下我就来劲了,非要搞明白为
亏损的原因探究
我就去扒拉那些基金的公告,持仓什么的。虽然看得头大,但大概意思明白了:
- 底层资产波动:这些货币基金,主要不就是投的银行存款、短期债券这些东西嘛债券价格要是跌了,那基金净值可不就得跟着晃荡一下? 虽然货币基金投的都是些高信用等级、短久期的债券,风险小,但不是没风险。
- 估值方法调整:以前很多货币基金用的是“摊余成本法”,简单说就是把收益平摊到每一天,所以看着每天都是正收益。但现在监管要求,很多新发的或者规模大的基金要改成“市值法”估值。市值法就是按市场价来算净值,那市场价格有涨有跌,基金净值自然也就有上有下了。这跟我以前的认知就有点不一样了,以前总觉得余额宝那种,天天都是赚钱的,没想过还有这茬。
- 流动性冲击:这个我理解得比较浅,大概意思就是如果短时间内大量人赎回基金,基金经理可能就得被迫卖掉一些还没到期的债券。如果那时候债券市场行情不低价卖了,那肯定就亏了。08年美国那边货币基金出事,好像就有这个原因。
我的实践感悟
这事儿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天下没有绝对安全的午餐。
以前总觉得货币基金就是个保险箱,钱放进去只多不少。现在看来,虽然亏损的概率极低,幅度也极小,但它不是零风险。特别是那种宣传“七日年化收益率”多高多高的,你得多个心眼,看看它底层投的都是是不是为了追求高一点点的收益,配置了一些风险稍微高一丢丢的短期债券。就跟有些平台传言说啥啥大公司要破产,会影响这影响那一样,虽然不一定真,但提醒我们凡事多留个心眼。
从那以后,我买货币基金,也会稍微关注一下它的规模,成立时间,还有就是,尽量还是选那些老牌的、大的,用摊余成本法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少了)。就算要尝试市值法的,我也会做好了它某一天可能会有那么一丁点儿负收益的心理准备。毕竟即使是余额宝这种国民级的,背后也是基金公司在运作,也不是说就绝对不会有任何意外。如果真碰上极端情况,那影响可就大了。
就是个经验分享,大家也别太恐慌,货币基金整体还是非常稳健的低风险产品。就是提醒一下,别把它当成银行存款那样绝对的‘零回撤’就行了。凡事多了解一点,总没坏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