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琢磨投资的事儿,发现市场里总有些好公司被大家当白菜价卖。我寻思着把行业龙头里头被低估的挑出来,整理份清单给粉丝们参考。说干就干,翻出笔记本就开始折腾了。
第一步:把真龙头筛出来
我打开股票软件,直接从市值排行榜开扒。先定了个硬门槛:细分行业里前3名才叫龙头,市值低于500亿的通通踢掉。筛到40家的时候发现有个坑——好些公司光靠政府补贴活着。赶紧查了查最近三年财报,把扣非净利润连续下滑的都划掉了。
这时候还剩32家,我又拿螺丝刀似的挑了遍:应收账款太高的不要,商誉超过净资产30%的不要。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居然正好剩下24个种子选手。
第二步:挖被低估的证据
盯着名单发愁怎么判断低估?突然想起小区门口修车大爷的经典语录:"卖废铁都比这贵"。马上动手查破净股:打开F10对着净资产翻,股价打七折的统统标黄。结果筛出来8家,其中有个搞水泥的,股价居然比账上现金都便宜。
接着在抽屉里翻出计算器,噼里啪按市盈率:把五年平均PE打出来,跟现在的比。有个家电股特别逗,往年都20倍起步,今年才12倍,这不要捡漏嘛这么着又扒拉出来10个。
剩下的几个我换了招数,蹲守了三天分红历史。发现6个老铁鸡贼得很,每年雷打不动分三成利润,股息率吊打银行理财。当下拍大腿:这不算低估啥算!
第三步:实地检验成色
名单列是列出来了,心里头还是打鼓。正好上周去超市采购,故意往家电区溜达。眼见着某标的品牌的柜台前围了两圈人,促销员嗓子都喊哑了。回来立马查它电商数据,好家伙618销量比友商高出一大截。
更绝的是有个医药股,上次出差发现他们厂区扩建快竣工了。特意让老家县城的表弟跑去药店看,反馈说柜台最显眼位置摆的都是他家药。这几个实地验证过的基本面,直接被我圈了重点星标。
整理表格的时候又较了个真:把每家的上游供应商都查了遍。果然揪出两个假龙头,原材料全靠国外进口,这万一断供不就凉了?果断删掉换替补。
意外收获
本来以为完事了,没想到翻研报时撞见彩蛋:某机械龙头去年研发费暴涨50%,但市场压根没反应。这便宜不捡白不捡!核对着交易所公告检查三轮,总算把24家都盘明白了。
折腾两周心得就一句:找低估股跟菜市场挑菜差不多。先看是不是新鲜水灵(行业地位),再看价签划不划算(估值数据),掐掐菜梗结不结实(实地验证)。虽然整得颈椎病都快犯了,但想到能给大伙避坑就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