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大早上一觉醒来,脑子犯嘀咕:指数这玩意儿到底是天天在财经新闻里蹦跶,可咱这没学过经济的小白真跟听天书似的。索性试试自己动手搞明白,顺便写成篇文章丢博客里。反正我这博主就好玩分享,甭管多糙的路子都敢走。
第一步先翻腾书柜。抽屉里那本尘封多年的经济学入门书,好家伙,差点当废纸卖了。扯出来一页页翻,文字密密麻麻看得我眼晕。上面写的“价格加权”、“市场基准”这些词,跟外星语似的,急得我直挠头。
撞墙了咋办?换个方式试试
翻半天愣是没看懂,干脆扔一边去了。掏出手机刷刷短视频,瞅见几个讲股票的小博主,用简单例子掰扯指数。我灵机一动:用生活比划呗!比如超市买个篮子菜,苹果、白菜、胡萝卜这堆东西一起的价格变化,就能当指数看。这不就接地气了?赶紧在小本子上涂涂画画。
- 苹果涨价了?篮子总价涨上去,指数就往上蹦。
- 白菜打五折了?篮子总价降下来,指数就滑滑梯。
可自己瞎琢磨也怕出错,我就想找点数据验证。转头打开电脑搜新闻,查查咱A股那些常见指数咋算的。过程那叫一个慢,半天加载不出页面,气得我差点砸键盘。
动手开写,问题又来了
资料堆成一摊,我开始在博客后台敲字儿。标题就直接点:指数是什么?小白也能读懂的经济指标解释。心想写得越俗越省得读者打瞌睡。开头来句大白话:“指数就跟超市买菜一样,篮子东西变贵了它升,变便宜了它跌”。
可写到半截儿,又卡壳了——怎么解释为啥股票用加权平均?干脆翻出那些破数据本,自个儿算个数。拿上证指数举个例:挑几个大公司股票价格,乘上权重数加总,得出个平均值。结果算完发现和新闻里的对不上,差了零点几。急得我满头汗,打电话问问懂行的朋友,人家三两句点拨:别死抠数学!记住指数就是帮咱看市场温度的温度计,方便省事儿。这不就通了?
磨叽半天写完草稿,又念给自己听检查一遍,句子糙得跟路边摊唠嗑似的,保证不带专业名词。啥“基准”换成“参照物”,啥“通胀调整”写成“考虑物价变高影响”。完事儿把稿子扔博客后台上线,坐等读者留言。
隔天一看评论,几个新手小白说“总算懂了,比专家讲课管用”。乐得我跟啥似的。搞明白指数压根不费劲,从生活小地方下手就能行。下回再碰见高大上的经济指标,咱照样敢试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