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整理保单数据的时候突然发现个怪事儿——明明签了好几份大单子,怎么算出来的已赚保费跟预期差那么远?当时就蒙圈了,赶紧翻出计算表折腾到半夜。
吭哧吭哧刨数据
先把去年所有保单全倒腾出来,对着电脑一顿猛筛:生效日期、保费金额、保障周期这些字段挨个扒拉干净。结果越扒拉心越凉,三月份签的百万医疗险,客户四月就退保了;还有个五年期车险,第二年直接协商折价续约。这俩坑货直接把我保费池子捅了个窟窿。
揪出三大祸首
- 保单量诈尸式波动:二月份卖保险跟搞批发似的,结果三月份退保量突然飙升40%,简直像商量好集体来砸场子的。
- 时间差玩死人:去年签的建筑工程险明明收了20万保费,可工程到今年才干了三分之一,财务账上只能记6万多已赚保费,剩下的钱看得见摸不着。
- 保费变魔术:最坑的是那个续保团单,客户去年交80万,今年续保直接砍到50万。财务小妹按新保费算已赚,我整个季度指标直接扑街。
手动开荒填坑记
急得抓耳挠腮那会儿,硬着头皮搞了个土办法:把每张保单拆碎了核算。就举个栗子,上季度那份旅游意外险,保费980块保90天。客户玩了30天就回国,我吭哧吭哧按30/90的比例折算,实赚326块。这法子笨是笨了点,可架不住管用!周末蹲办公室算了200多份保单,揪出7单严重偏差的。
完事儿瘫在椅子上灌冰可乐,突然琢磨明白个理儿:保费就像块海绵,看着挺大一块,拧着拧着就缩水了。客户退保、保障期限打折、中途改价格,随便哪个都能把海绵挤得干巴巴。现在每次看保费报表,都得先扒拉两下计算器——鬼知道里面又藏了多少水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