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正刷手机,突然看见个帖子讨论哪家证券公司靠谱,底下吵得不可开交。我心说这事儿还得靠数据说话,干脆自己动手整理个最新排名。顺手把笔记本电脑从沙发缝里掏出来,油乎乎地键盘都不擦就直接开干。
第一步:先搜刮全网券商名单
打开搜索引擎啪嗒啪嗒敲“中国证券公司名单”,跳出来几百条结果看得眼花。挨个点开证监会官网、证券业协会页面,发现2023年最新数据得扒拉十几层目录。有的网页死活打不开,急得我猛捶三下空格键,在犄角旮旯的公告附件里抠出来136家券商全名录。顺手抄起床头皱巴巴的超市小票,用背面记了满满两页公司名。
第二步:硬指标大筛选
名单摊在餐桌上就开始犯愁:136家咋对比?翻出去年买基金时存的券商评级文件,掰着手指头定标准:
必须看的三板斧:
- 公司净资产(说白了就是家底厚不厚)
- 证监会最新分类评级(相当于官方发的“好学生”奖状)
- 营业部数量(看看线下势力范围)
先把注册资本20亿以下的划掉,直接淘汰六十多家。再对着分类评级表逐个勾选,AA级的只剩15家,A级的二十来个。这时候灶上烧的水壶突然尖叫,慌慌张张跑去关火,回来发现猫咪把评级表踩出好几个梅花印。
第三步:数据打架现场
最头疼的是各家数据对不上!比如某家券商净资产,协会年报写980亿,财经新闻却说破千亿了。气得我把四五个网页同时摊开对比,翻到该券商自己发的经审计财报才确认是992亿。营业部数量更离谱,官网地图显示352家,分支行清单却只有341家,打电话问客服支支吾吾说“近期有调整”——得,按少的算!
第四步:给券商称体重
掏出计算器噼里啪敲:
家底占40%分值(净资产×0.4)
官方评价占30%(AAA给100分,AA给95分往下排)
营业网点20%(每100家加10分)
再加10%的舆情分(搜三天内投诉量)
算得头昏眼花时发现冰箱没存货,啃着半包受潮的苏打饼干继续干。算完前十名分数咬得死紧,第三第四名只差0.7分!
最终成果现原形
折腾到凌晨两点总算拉出表格,手机拍屏幕还反光。洗把脸回来定睛一看:
中信证券稳稳蹲在榜首,净资产甩开老二三百多亿;
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为争第二就差互扯头花;
银河证券网点居然遍地开花排第三;
中金公司评级亮眼但网点太少掉到第六...
最意外是某老牌券商,去年还是AA级今年直接滑到B类,怪不得最近app总卡顿。
后来把表格发股民群里,有人跳脚说“XX证券凭什么排第七”。我直接把数据源截图怼过去:“他家去年净利润暴跌40%,监管罚单都领了三张——您要觉得该排第一,我把计算器吃了!”
对了,昨晚小区停电前赶紧手机截屏存证。今早物业群骂修电路时,我抱着排名表笑得像个偷油老鼠。
啰嗦两句
干完这事才懂为什么网上排名都各说各话:
有机构收钱把某些券商硬塞进前十;
有人把港股数据掺进A股糊弄人;
还有的直接拷贝三年前的旧榜单...
要不是自己亲手扒数据,差点就被某家“央企背景”券商的软文给忽悠了——人家股东早变成地方城投公司了!
昨天买菜碰见楼下车库炒股的老张头,他听完排名撇嘴说:“这玩意就跟菜市场挑西红柿似的,光看标价不行,得上手捏!”
深以为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