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开户搞定了港股通权限,晚上就兴冲冲打开券商的APP想挑几只港股买买。结果刚进交易页面就傻眼了——列表里花花绿绿的股票密密麻麻,压根分不清哪些能买哪些不让碰。急得我差点半夜给客户经理打电话,后来想想这不丢人现眼么,决定自己先摸清楚规则。
第一步:先搞明白港股通的"门槛名单"打哪来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捧着茶杯蹲在电脑前翻券商说明。原来港股通不是想买啥就买有个官方"准入名单"。重点来了:这名单不是券商定的,是交易所按规矩筛出来的!官网写得很直白,主要看两条硬杠杠:
- 屁股坐得稳:公司必须蹲在恒生综合指数里头,相当于港股里的"优等生";
- 个头够大:那些总市值太小的仙股直接没门,怕散户被坑得裤衩都不剩。
搞懂这两条,我立刻打开行情软件查恒生综指成分股。好家伙,从腾讯、美团到银行保险股全在里头,名单直接缩水一半,心里瞬间踏实不少。
第二步:别高兴太早!小心"假入库"的坑
本来以为名单里的都能买,结果手贱点了只医药股准备下单,系统突然弹窗警告"该证券不可用"。血压瞬间飙上来了——不是说了在指数里就行吗??气呼呼翻交易所细则才发现自己漏了关键提示:调进指数不等于立刻进港股通!交易所每半年才更新一次正式名单,中间有三个月缓冲期。
不服气又去查了查那只医药股,果然是刚被塞进指数的"新鲜货"。得,白激动一场。
第三步:交易所官网挖到宝
被系统弹窗教育后学乖了,直接搜到交易所官网的"港股通证券名单"页面。好家伙,表格清清楚楚标着股票代码和调入日期,还能下载成Excel。重点盯住两类:
- 新上车的:表格里加粗的最新调入股;
- 快被踹下车的:那些标注了"即将调出"的,买了可能突然就不能交易。
顺手把页面存进书签栏,以后买之前先查这玩意,比券商APP靠谱多了。
踩了个实盘坑才彻底清醒
本来以为万事大吉,周四上午看到一只耳熟能详的消费股涨得不错,查过它在港股通名单里就买了500股。结果下午想加仓时系统又弹窗!懵逼中翻交易记录才发现:这货居然是港币报价的,而我账户里只剩人民币!港股通规则写得明明白白——人民币账户只能买"港元"报价的股票,那些用人民币直接计价(名字带个"R"的)的股票得提前换汇才能买。
当时臊得脸上发烫,赶紧紧急换了点港币才补救回来,手续费都亏了二十几块。这血泪教训让我彻底服气:规则不啃透,钱包准遭殃!
- 官网查最新名单扫一眼;
- 股票代码输进交易框试下单(看会不会弹窗阻拦);
- 账户里备足两种货币,省的临时抓瞎。
搞清规则后选股快多了,最近买的腾讯和港交所都稳稳吃着分红。早知道当初何必头铁自己瞎撞,省下的时间够刷两部剧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