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失眠闲着没事干,突发奇想看看各个炒股平台对三友化工的股评到底靠不靠谱。为啥选三友化工?主要是我手上正好有这公司的票,心里没底,想看看别人咋说。
第一步:先把能找的平台都撸一遍
我手机里攒了得有七八个炒股APP,名气大的那几个,还有些小众的也装了。开干!我分别打开它们,在搜索框里啪啪啪敲进去“三友化工”,然后直奔所谓的“专家点评”、“股票分析”、“千股千评”这种栏目。平台具体名字就不点了,省得说我搞事情,反正你们心里有数,就那几个天天蹦跶弹窗的。
- 平台A:进去一看,嚯,吹得天花乱坠!K线图画得跟朵花似的,结论就俩字:“强烈推荐”。我心想哥们儿,你是托儿?推荐得这么卖力,佣金收了多少?看得我直皱眉。
- 平台B:这个最逗,同一个股票,同一个时间点,它主页挂着的“最新分析”说行业看结果点开下面某个“特约专家”写的深度,通篇唱衰,说化工周期到头了!自相矛盾玩得挺溜兄弟,搁这儿左右互搏?这不纯粹忽悠人么。
- 平台C:一股学院派的气息扑面而来,弄了一堆我根本看不懂的数据和术语,什么“DCF模型估值”、“贝塔系数风险敞口”,看得我脑仁疼。结论模棱两可,说了跟没说一样,“中性偏乐观”。大哥,我想听句痛快话!这说了个寂寞?
第二步:较真儿!拿白纸黑字的数据互相比
光看评论不行,得看看它们引用数据是不是张口就来。我专门跑去三友化工的官网,把最新的财报、公告扒拉出来,主要找几个关键数字:营收、利润、还有他们自己提的风险因素。
- 打脸现场1:平台A吹业绩暴增,结果我一翻财报,人家明明写着“营收微增,净利润下滑”。你这暴增是暴增了个寂寞?直接露馅,纯属睁眼说瞎话!
- 打脸现场2:平台C分析里引用了个“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来佐证它的观点,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结果我费老大劲找到它引用的那个报告原文,人家报告里结论明明是反着来的!这不就是典型的“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嘛太低级了!
看完财报再回头看那些平台分析,感觉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一找一个准,忽悠成本太低。
第三步:挖底细!看看“专家”是人是鬼
不是都标榜“专家”点评吗?我就好奇这些“专家”都是啥来头?顺手点开几个平台的所谓“分析师”个人主页。
- 惊吓1:有个账号天天发表长篇大论分析,点开主页一看,“证书一栏:无”。名字还特玄乎,叫啥“股海神灯”,背景介绍写的是“十余年老股民”。老股民啥时候成专家了?门槛这么低?
- 惊吓2:另一个平台,分析文章署名“金牌分析师 张某某”,点进个人资料,发现他上午发了个某化工股的分析,下午又在另一个栏目推荐起了新能源车!哥们儿你是八爪鱼吗?跨行业割韭菜也太拼了?一点儿可信度都没了。
折腾了一晚上,眼都看花了。结论特别简单粗暴:没一个平台是绝对靠谱的! 你指望哪个平台给你个百分百准确的答案,纯属想多了。
- 平台A:纯纯的“无脑唱多”,跟搞传销似的。
- 平台B:精神分裂晚期,自己打自己脸不嫌疼。
- 平台C:包装精美但内容空洞,堆砌术语糊弄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我这样,自己动手,别偷懒! 把平台的观点当个“提醒”,知道有看好有看空就行,重点还得是亲自去查官方公告(就是那堆枯燥的财报、公告)。别听它们瞎分析那个为啥涨为啥跌,那些理由我看着都像事后诸葛亮编出来的。
这测评做的,把我这外行逼得都快成半个会计了!以后看股评的感觉就跟去菜市场一样,谁都在吆喝自己的瓜甜,你得自己掂量掂量,别傻乎乎全信。反正我现在对这些平台的分析,就两个字:呵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