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大成若缺者是什么意思?
“大成若缺者”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就算一件事情非常完善,也可能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它暗示强调在实现一件事情时,不应太过骄傲自满,还要全面检查一下,否则可能会遗漏了重要的细节。此外,它还强调不要把任何事情当作理所当然,必须把每一件小事情都做到极致。
大成若虚是什么意思?
即大成若缺。源自道德经。 全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思是:……最美好的东西好象残缺了什么,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停止。最充盈的东西好象空虚,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象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雄辩的人才好象口吃,最大的赢利好象亏本。沉静战胜浮躁,寒冷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怎样理解老子曰?
谢谢邀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出自《道德经·四十五章》,这些都是例子,它要揭示的道理,联系上下文来看,通俗的讲,就是真相往往隐藏在我们的认知盲区,所以我们越是认知不到的东西,越是要谨慎对待,千万不要轻易忽略它们的存在及影响。
我们的已知会对未知形成障碍我们已知的东西,很可能会对那些未知的部分形成障碍,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下大雪,一个盲人听到别人在喊:好大的雪,好白的雪!他就问那个人,什么是白?那人说,就象鹅一样,盲人又问,鹅是什么样子?那人说,就是家里养的,那个“嘎嘎”叫的家禽嘛。哦!盲人终于明白了,原来“白”的样子就是自己平时听到的“嘎!嘎!”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和这个盲人差不多,相比他们而言,我们多了一双眼睛,好象有了很大的优势,但对这个世界而言,仅有眼睛、耳朵、鼻子这些感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它们的存在方式,都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这些感官的捕捉极限。
“大成若缺”这个“缺”并不是缺损,更不是不存在,而是指我们认知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的认知盲区。《道德经》中这样的表述很常见,不考虑任何人的主观感受,简单明了,直接把真相告诉我们,中间不要任何过度,也没有任何铺垫。
之所以说是真相,还要得益于近些年的科学探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加起来,要占到宇宙总量的96%,所谓的“暗”,就是指我们的认知盲区,这些物质和能量虽然存在,但我们却无法捕捉到它们存在的任何信息。也正是因为这些超出我们认知以外的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才构成了宇宙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不正是“其用不弊”吗?
突破障碍需要先突破我们自己“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段话里既有事例,也有对策,理解这段话,要用到老子讲的另一个观点,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是指我们能认知到的范围,“无”是指认知不到的范围。
万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隐到显,从微到著过程,也就是说,在万物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我们是无法感知到的,而这个阶段,就是“大盈若冲”的阶段,“冲”是什么状态?就是一个东西虽然一直在使劲,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看起来好象是空的,但其实却是非常的充实。
这个“冲”不念第一声,而是念第四声[chòng],就象一股风迎面吹来,很强劲,我们就会说被风冲到了。还有说一个人脾气很冲,也是这个意思,平时看不出来,他可以面无表情,也可以不说话,但这股冲劲并不会消失,只要一扬眉,一张口,就能让我们感受到。
所以“大盈若冲”就是讲万物都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隐蔽自己的实力,表面上空空荡荡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这才能保证“其用不穷”,就象上面提到的暗能量,就是“大盈若冲”,但正是因为这些暗能量的存在,宇宙才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其用不穷”。
那么我们要想捕捉真相,就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一方面要借助外在的仪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突破我们自己,既然“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那我们也要把自己隐藏的那部分能量想办法挖掘出来。
关于这一点,老子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前面讲到,万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隐而显的过程,我们也是万物之一,所以也不例外,那我们就要给自己的潜能营造一种氛围,让它们顺利的显现出来,从潜能变成显能。这种氛围就是“虚”和“静”,这和母鸡孵蛋的过程非常相像,我们可以从中仔细体会。
总结总之,经典都是让拿来用的,我们以前经常讲到,经典不是饭,而是食谱,也不是目的地,而是导航图,经典拿到手里不是结束,书读百遍也不是结束,是要从中找到实践的方法,按食谱把饭做出来,按导航图到达目的地,这才算是圆满的结束。
母鸡孵蛋的过程中,不吃不喝,一动不动,这个就是“虚静”,这种状态正是蕴育生命所需要的氛围,《道德经》中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想挖掘潜能,就要先创造一个“虚静”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我们隐藏的那个更高维度的智慧才有机会破壳而出。
大巧若拙大成若缺什么意思?
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可以克服寒冷,清静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这个跟道家哲学中提倡的“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有异曲共工之妙。
大成若缺原文及解释?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可以克服寒冷,清静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