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翻了翻股票账户,瞅见中国银行那支股,突然琢磨起个事儿:这发行价到底贵不贵?值不值得掏钱?说干就干,我拎出电脑就开始捣鼓。
第一步:扒拉发行价老底儿
我先把发行价给刨出来。一查好家伙,2006年上市那会儿定的3.08块。放现在看好像挺便宜对?但我琢磨不能光看数字大小,毕竟十几年前钱可比现在值钱多了。赶紧去央行网站扒拉那年的物价数据,再按计算器一顿猛按,把这发行价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算完心里咯噔一下——相当于现在的接近7块!这数字一出来,感觉就跟喝凉水呛着了似的。
第二步:比价比到手软
接着我就去跟同行比价。工行、建行、农行...我把四大行这几年新发股票的定价全摆桌子上,拿红笔在纸上画圈圈点点:
- 工行最新增发那价,比中行换算后的价高了快15%;
- 建行更猛,直接高出20%还挂零;
- 连盘子最小的农行都比它贵一截。
比完我就挠头了:敢情中行这发行价放现在就是个“地板价”?
第三步:账本翻得哗哗响
比完价我还嫌不够透,直接翻出中行最近五年的财报。重点盯着三个数死磕:
- 每年能赚多少钱(净利润)?稳稳当当增长,跟老黄牛似的;
- 借出去的钱能不能收回来(不良率)?比行业平均水平矮半截;
- 每年给股东发多少钱(分红)?好家伙连续十年没断过,股息率5%以上。
看完财报心里就有底了——这不就是咱老百姓说的“会下蛋的老母鸡”么?
第四步:历史坑位摸个遍
数据控的毛病犯了,我又去扒它十年来的股价走势。把每年最低价拎出来排排队,发现现在这价位居然比十年里九成的底部都便宜!再用市盈率(PE)一量,好嘛在市场里算垫底的水平。这时候我感觉后脖子发热——数据都杵这儿了,能不心动吗?
第五步:结账时栽的跟头
说实话我去年就动过买它的念头。当时看着一堆数据觉得稳赚,兴冲冲扔进去三万五。结果买完没几天大盘抽风,银行股集体躺平,账户绿得发慌。那时候才真体会到什么叫“价值陷阱”——东西是好东西,可市场就是当烂白菜卖!熬了小半年总算等到分红,捏着鼻子领了那一千多块利息,心里还直骂自己不争气。
哔哔两句
现在看这3.08块的发行价,换算成当下购买力确实不算贵。但股票这玩意儿,账再漂亮也得看大伙儿认不认账。我自己那笔钱还套着,不过倒是不太慌,年年5%的股息吊打银行理财,就当存了个超长定期呗。要是你和我一样熬得住,这“老母鸡”指不定哪天就给你抱个金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