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飞,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该诗句出自唐代卢纶的《塞下曲》。
唐代是古代文学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时期。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是一个人情感极致的体现,再加上一定的创作技巧,或即兴,或修改最终成为包含思想情感、方法技巧、社会反映等等内涵的文学体裁。
所以要想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必须了解作者。
一、卢纶其人。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卢纶一生不得意,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著有《卢户部诗集》。
可以说卢纶为官得利于社交。其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
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有宰相元载、王缙,也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等大权在握的人物。他还结交其他朝臣、封疆大吏,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等等,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
二、卢纶的诗。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这首《塞下曲》是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此外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三、《塞下曲》的思想情感。唐代大历十大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所以其人生的经历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他的这首诗歌当中。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1、一组紧张的雄劲画面跃然脑海。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多么雄劲有力的画面,“月”“黑”“雁”“大雪”,单于夜逃。轻骑欲逐,弓刀落满大雪。一组紧张,清冷,人心沸腾的景象跃然心头。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的这种占地紧急的突发情况十分逼真,可以说内容充实,风格雄劲。
2、一组振奋人心的情景展现出来。单于逃走,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但是刀弓已备,大雪纷飞,将士们威武、自信,心中期待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心境,和即将大败单于的振奋情景一下子出现了。
“大雪满弓刀”一句,更是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
3、一切早已感染了作者和读者。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读者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虽然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早已被感染。
卢纶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这首诗也蕴含着,在不顺的人生中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结和抱负。
成吉思汗是怎么去世的?
说起来十分搞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竟然战死纱帐,他是被西夏王妃侍寝的时候咬掉命根子流血过多去世的。这个结果亮瞎了诸位的眼睛吧,没想到成吉思汗一代豪杰,没败在众多强大的敌人手中,却死在了女人裙下。
成吉思汗怎么死的正史记载中语焉不详,遮遮掩掩。基本上没有多少具体的情节。而其死因众多,比较可信的就是被西夏王妃搞死的说法最可信,诸位请听阁主一一道来。
铁木真的死法有有很多种说法,有被雷劈死,被马踩死,中箭,中毒,被刺等等说法。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八月。首先是成吉思汗被雷劈死的说法。据说1227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去打猎,追一只野鹿不慎进入了雷区,结果当时雷电交加,成吉思汗被雷劈死,尸骨无存。原来铁木真因为惹他母亲生气导致母亲去世,十分不孝。当时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电警告不孝者”,所以铁木真被雷劈死是因为因果报应。
其次是铁木真被马踩死的说法。铁木真想要去征服唐兀,于是厉兵秣马,整军经武。到了秋天去攻打唐兀,他的夫人也遂也跟随他一起作战。到了冬天,他骑着一匹红马去打猎,结果来了一群野马,红马受惊了。成吉思汗被摔下马来,被野马踩成肉泥而死。
蒙古人撰编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
还有是铁木真被西夏人一箭射中,最后一命呜呼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提出来的。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说“铁木真死于箭伤。”还有人说铁木真曾经三次中箭,1202年阔奕坛之战、1212年攻西京之战、1226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就是最后一次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
还有成吉思汗被儿子窝阔台下药毒死的说法。原来铁木真曾经抛弃蒙古人幼子守灶的原则立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可是后来铁木真对窝阔台越来越不满意。想恢复蒙古人的传统。立托雷为汗位继承人。于是窝阔台为了争夺汗位,在铁木真喝酒时,在酒中下了毒药,结果铁木真一命呜呼,死于非命。
这些说法靠谱吗,基本上都不靠谱。雷劈死的说法不成立,这个说法太迷信了。而且成吉思汗的母亲也不是被气死的。至于马踩死的说法更不对了,其中因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去世的时间不对,实际上铁木真死于1227年八月,被马踩死说却认为其死于冬天。中箭说其实上照搬了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被宋军射死的说法,没有多大研究的价值。中毒说就更不靠谱了,因为窝阔台的地位很稳固,当时成吉思汗立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是得到了托雷和蒙古王公的认可。而且连托雷的儿子忽必烈在立自己的儿子真金的时候还下圣旨其中提到了窝阔台被立为大汗继承人的事实。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最有可能的说法,就是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命根子而死。这个说法起源于蒙古人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写成的,被记载于清朝康熙时期的蒙古族人萨囊彻辰编写的《蒙古源流》一书中,所以有很大的真实性。
其实西夏很早就投降了成吉思汗,并且向其称臣,而且还和宗主国金国闹翻了。可是就算这样西夏还是免不了被灭国的命运。
到了1226年,成吉思汗已经将西边的花剌子模消灭了。所以他调转枪头来攻打西夏。当时西夏正好违反了和大蒙古国的合约,这一下被铁木真抓到了把柄。于是成吉思汗发动了对西夏的全面攻击。
当时西夏的国事已经日渐衰微,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西夏皇帝献宗竟然因为这件事过度忧虑而一命呜呼了。这个时候西夏南平王李睍登上了西夏末代皇帝的宝座,当然他也挽救不了西夏的国势。当时的西夏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已然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当然西夏没有坐以待毙,也在顽强抵抗。甚至使出了美人计。
蒙古大军攻打西夏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不久西夏将国内最漂亮的女人西夏王妃,她叫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送给了成吉思汗,希望能够保全西夏国。
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女人从开始都是本着来者不拒的原则。所以他的后宫中有四十多位女子,其中有不少都是被他征服部落的漂亮女子。而西夏送来的这个西夏王妃却是个人间极品,世间尤物。她长得十分漂亮,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身材苗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长得十分动人。
这成吉思汗看着她的眼睛早就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欲火,虽然铁木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可是在对待女人这件事上他还精力充沛,于是他下令当天晚上就要西夏王妃侍寝。他要与美女尤物共度良宵。
这西夏王妃被成吉思汗手下的婢女们收拾的干净利落,被蒙古士兵用被子裹着赤裸裸的王妃,将她抬进了大汗的大帐中。成吉思汗早就急不可耐了,他要用男儿雄风征服这个漂亮的美人儿。
而这个西夏王妃却是个厉害的女人。她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在乱世中任人摆布,肆意玩弄可是她也有一腔报国热情,她亲眼目睹了蒙古大军对西夏百姓的屠杀和掠夺,对蒙古人早就充满了仇恨。这个时候国仇家恨一时间涌上了脑海。
成吉思汗有着美女相陪,修练放松了戒备。而西夏王妃却在等待机会,她趁铁木真渐入佳境,彻底没有了防备的时候。她翻身趁机咬住了成吉思汗的命根子,用尽平生的力气,将其一口咬掉。
成吉思汗顿时从云霄坠入了悬崖。当时他的下体血流不止,成吉思汗铁木真疼痛难忍,大呼小叫,惨叫声接连不断。很快将周围的怯薛(蒙古禁卫军)惊动了,并且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听到动惊也立马来到了大帐。
当时西夏王妃早就被蒙古士兵乱刀砍成了肉酱,而成吉思汗铁木真年岁已大,被西夏王妃这一弄,又受到了惊吓,加上流血过多,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躺在卧榻上的铁木真凭着最后一口气,将窝阔台和托雷等叫到跟前,在众多人面前指定了窝阔台为蒙古大汗,还有就是他将攻灭金国的战略方针也部署了。说罢铁木真一命呜呼,享年六十六岁。
为什么说这个说法是比较靠谱的呢,因为成吉思汗就死于攻打西夏的事情上,首先事情时间都对的上。其次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去死后就攻下了西夏。
而西夏末帝投降蒙古大军,可是他还是被蒙古大军所杀死。西夏灭亡后,蒙古大军就对西夏国展开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和掠夺。西夏的一切都被毁灭,西夏王陵、皇宫、行宫,都被蒙古人焚毁。西夏文字记录被烧毁,全部西夏皇族都被屠杀,而整个西夏党项民族都被蒙古大军屠戮殆尽。据说屠杀西夏就是铁木真留下的遗言。所以从种种迹象而言铁木真是死于西夏王妃的。
而明朝官方历史《元史》记载: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寿六十六,葬起辇谷。
《元史》是官方历史记载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对皇帝死因讳莫如深,一般比较简略模糊,说成吉思汗是病死的。当然正史也要去甄别,不能全都信。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有道理的。
如何评价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有着豆瓣最好评分的影视剧作,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吧!那么为何人们会给它这么高的评价呢?其实与这部电影同类型的题材,近两年我也看过一部。这部电影翻拍自1973年史蒂夫.麦奎因与达斯汀.霍夫曼同名经典越狱电影,它就是18年上映的《巴比龙》。可以说知名度很低吧!这里面主人可要惨的多,同样是为了自由不放弃渺茫的希望。为何这部电影却很少有人关注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看看这部电影,对比之后就会明白了。
谈谈我第一眼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感觉吧!毕竟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电影,对于一部上世纪的老电影,我的兴趣并没有太高。可当了解剧情,慢慢投入到电影角色之中,我发现自己是错的,一部经典电影绝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淘汰。
让我们融入电影情节当中,细细品味这部有着豆瓣最高评分的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安迪是位小有名气的银行家,可他的婚姻却不完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吧,他被当成杀害妻子的凶手,成了一个抢劫犯的替罪羊。这种狗血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就没有像主人公后续的经历了。安迪这个老实人被关入一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中,可能这就是电影名字的由来吧。起初,铃铛入狱的主人公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反应,陷入了一片死寂。可故事的发展又怎会这样的无趣呢?即使这样,安迪仍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被污蔑入狱的人能够释然就怪了。27年的牢狱生活,他无时无刻不想出去。用一把小锤子夜以继日地敲啊敲,就这样出色的逃狱完成了。谁会想到有人会像安迪那样,把监狱凿了个洞呢?主人公的越狱经历只是这部电影其中的一个精彩之处,更让人入迷的或许就是剧情吧。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从未被超越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肖申克的救赎》,相信大多数入会和我一样,不自觉认为这部电影太过真实。融入电影之中,仿佛电影中的情节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主人公,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慢慢了解到自己为何入狱的真相后,却不能保释出狱。向自己透露真相的那个小偷,又被阴谋杀害。可能在这个时候,安迪就明白了哪怕穷尽一生甚至付出生命,逃出这座监狱都是值得的。在一个地方待了27年,或许一般人都会慢慢适应下来吧!就像电影中的布鲁克一样,待在监狱50年。在监狱里面他已经适应了,这时候被假释的他出去后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是可悲的。可能这所“肖申克”监狱,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逃出去的希望既然是渺茫的,那么为何不学着逐渐适应呢?从电影中发现这样恐怖的事实,真的被震撼了。那所监狱囚禁的罪犯真的全部都是坏人吗?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人物—瑞德,是除了主人公安迪我最钦佩的一个角色。这部电影似乎全程都是以他的口吻叙述下来。当瑞德剧末被假释出狱后,原本他的命运或许会想布鲁克那样由于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而结束生命。幸运的是,故事是完美的。这个好心人有着安迪这样一位挚友,让他内心重拾了对自由的向往。试问在这样的剧情和完美的人物塑造下,又有几人会对这部电影不痴迷呢?
《肖申克的救赎》可能是每个人心目中认可的电影吧!希望没看过的朋友,也可以试着看一下。尽管叙述的题材离我们很远,可所表达的情感却是通用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好的精神食粮。就像我开头所推荐的《巴比龙》那样,题材类似情感类似。怎么说呢?《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可以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影视作品。
吕后为什么不杀薄姬?
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乘机掌控大汉权柄,对于刘邦曾经宠爱的戚夫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伤害,把她做成人彘放在厕所折磨,生不如死,最终痛苦的死去,就连儿子刘如意也最终被毒杀,但是如此狠毒的吕后,为什么却没有杀薄姬呢?不得不说,这就是吕后的聪明之处。
吕后有大格局大智慧,薄姬没有威胁
吕雉早期刚嫁给刘邦的时候,确实是个贤惠的女人,当时刘邦家里生活贫穷,刘邦又时常的与一帮狐朋狗友一起三天两头的不见人影,吕雉便自己带着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以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从这里就能看出,此时的吕雉还是安于现状,希望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女人。
而刘邦呢?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而吕雉呢,也没有埋怨丈夫刘邦,识大体,明大局,懂得夫妻相互扶持的道理,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一心惦记着不成器的丈夫,时不时的长途跋涉,不畏艰辛的为刘邦送去衣物及食品。
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2]刘邦在外征战,吕雉与子女留在沛县,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由舍人审食其伺候。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但其家属仍然在沛县。同年八月,刘邦令将军王吸、薛欧出武关,因南阳王陵军想要接走刘太公与吕雉等刘邦家属。项羽发兵进驻阳夏,使得汉军不得前进,就这样,刘邦的家眷落在了项羽的手里成了人质。
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四月,汉军乘项羽陷入齐地不能自拔之际,一举攻下楚都彭城。而项羽率骑兵迅速回防,与汉军战于睢水,汉军大败,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为楚军所俘。被俘期间,吕后仍由审食其照顾。直到汉四年(前203年)九月,楚汉议和,吕雉等人方被放回归汉。
回到刘邦身边的吕雉,却发现好色成性的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宠幸的戚夫人,刘邦常年征战在外,伴在刘邦身边随军的一直是那戚夫人,两个人的感情自然非比寻常,因此,戚夫人深得刘邦的宠爱,爱屋及乌,戚夫人的儿子也成了刘邦自己最爱的儿子,戚夫人母子一时间风头无俩。
而吕雉因为长期在后方留守,为刘邦照顾好家人后方大本营的事情,常年不在刘邦身边,感情慢慢的变淡了,再加上年龄的增长,容貌不复往昔,而戚夫人此时却正是青春洋溢的时候,两厢对比之下,刘邦自然对吕雉更加不感兴趣,对吕雉越来越冷淡了,而且刘邦在之前彭城之战败逃的时候,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加快速度逃跑,竟然接连几次把吕雉的只有几岁一双儿女亲手扔下了马车,无情无义至极,要不是夏侯婴不顾被刘邦杀死的危险,几次冒险下车把扔下去的两个孩子捡回来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吕雉对刘邦无情无义自私自利失望到了极点,再加上戚夫人的出现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地位,聪明弱智的吕后立马能联想到以后,为了自己和儿女的安全将来考虑,吕后只能在刘邦对自己这一系列的打击伤害下变得坚强起来,从以前一个贤惠大度勤俭持家体贴丈夫的好女人,变成了野心勃勃迷恋权势心狠手辣的强势女人,通过手段和头脑,不断的笼络刘邦手下的臣子,培养支持自己和儿子的力量,为将来打基础,因为她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保护自己和孩子,这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也为后来的吕后掌权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而薄姬呢?可以说和吕雉同病相怜,她原本是魏王豹的小妾,后来刘邦打败了魏王豹,薄姬也就成了俘虏,最后被好色的刘邦纳入了宫中,但是奇怪的是,倾国倾城的薄姬竟然没有得到刘邦的宠爱,唯一一次侍寝刘邦还是自己用了心计得来的机会,也就哪一次怀上了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可是,那次过后,刘邦似乎又忘了薄姬一般,从此薄姬在宫中成了透明人一样的存在,后宫和前朝几乎没人想起来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不受宠爱的薄姬和失宠的吕后自然有了相同的遭遇和共同语言,而此时的吕后因为自己的手段和努力,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话语权,更是后宫之主,面对这个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又同病相怜的薄姬,也就多了一份照顾,虽然此时的薄姬有了儿子,但是无论按嫡长制度还是受宠程度来说,怎么都轮不到刘恒当皇帝,再加上薄姬和刘恒没什么强大的娘家支持,自然也就没有杀了薄姬的必要了。
自己也需要盟友,薄姬能帮助自己
而刘邦呢,在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六月原本已经立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但即位为皇帝后,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刘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类我”。戚夫人受到宠幸,常常跟随高祖前往关东,日夜哭泣,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而这个时候,吕雉平时做的努力就起到作用了,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废长立幼。
而且此时的薄姬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也是个关键人物,朝堂之上的太子之争不止是臣子的争议那么简单,后宫中的戚夫人和吕后也在较劲儿,薄姬虽然平时像个透明人,但她也是个老好人,为了自身和孩子的安全,她对谁都无比的客气礼敬,因此时间一长,后宫中好多妃子和薄姬的关系很好,还有很多丫鬟太监对薄姬也很好,这样一来,戚夫人的事情时不时的就通过这些人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让吕后多次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快了戚夫人一步,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吕后和薄姬交好是对的。
后来,有人为吕后设谋,让他找张良。吕后就让他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张良对吕释之说:“陛下在战争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听我的意见,但是,如今是因为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能了结的事。
但是,陛下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却始终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陛下对臣下态度一贯傲慢。如果你们想个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上朝之时陪伴太子,陛下一定会看见。陛下知道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也许会有一用。”吕后立即付诸实施。吕后派吕释之让人带了太子的亲笔信,还带了一份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结束,但是,刘邦也在这次平叛中第二次受到致命箭伤。而且,由箭伤引发的疾病更加严重。此时的刘邦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的生命快到了尽头;因此,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张良劝阻无效,托病不再上朝。作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假装听从,实际上废立太子的想法毫无改变。
一次朝宴,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胡须、眉毛都白了,服装、帽子非常讲究。刘邦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是谁?四位老人上前回答,并各自报了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说:“烦请诸位好好替我照顾好太子。”
四位老人敬完酒,离去。刘邦看着离去的四位老人,指着他们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听说后,立即失声痛哭,刘邦说:“为我跳一曲楚舞,我为你唱一首楚歌。”歌词说:“鸿鹄高飞啊,一飞千里,羽翼已成啊,横渡四海,横渡四海啊,还能作什么。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的鸿鹄还有什么用呢。”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吕后和刘盈能在太子之争当中成功,靠的就是宫内宫外的相互合作,而宫内关于戚夫人关键消息的传递,是离不开薄姬的,所以说,薄姬这个盟友的价值很大,不杀薄姬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避免被有心之人找到危害自己的借口,一举两得。
杀了薄姬自己会有大麻烦
后来,刘盈登基后,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放在厕所日夜饱受折磨,儿子刘如意也被毒杀,渐渐地被吕后架空,成了实际的大汉掌权人,此时根基稳定,但是对于迫害戚夫人这种残害先皇妃子的事情不能做多,而且还要保持良好大度的形象挽救之前的不良影响。
所以,这些有儿子的妃子都被送到儿子的封地上去了,远离了勾心斗角波云诡异的都城长安,刘恒是代王,在吕后和朝臣相斗玩弄权术无暇顾及的时候,刘恒乘着这个时机得到了发展,他的代国在大汉北方荒凉的并州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因此,此时的吕后更加不能或者不敢动薄姬了,本来自己掌控朝政就引得诸多大臣和刘姓诸侯不满,此时如果迫害刘邦妃子的名声传了出去,无疑会引起众怒,况且此时的代国和之前不一样了,可以说的上是兵强马壮,再加上是刘邦的儿子,身份名正言顺,如果吕后此时杀了薄姬,那等于是和天下人为敌了,到时候代国出兵,其余诸侯必然附庸,吕后的政权就会一朝崩塌。
不得不说,吕后真的是一个有大聪明大智慧大格局的女人,哪怕对于薄姬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在权衡利弊伤把好处与不爱吃也是运用到了极致,吕后不失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政治家!
参考文献《史记.吕太后本纪》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十宗罪高飞原型是谁?
小说《十宗罪》中高飞没有现实原型,是小说虚构的人物。《十宗罪》是2013年4月1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蜘蛛。该书讲述了三名警方卧底如何打掉特大犯罪集团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警方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了三名最出色的警察担任卧底,一个刑警,一个越战退伍军人,一个武警教官。警方根据卧底掌握的证据,先后打掉了犯罪集团的多名骨干。在最后抓捕的时刻,三个卧底身份败露,被犯罪分子扔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生死未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