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兴和混合,明朝大将蓝玉为什么敢霸占蒙古王妃?
其实这个事未必是真的,但是蓝玉绝对是有机会的,因为在第七次北伐中,蓝玉就直捣北元皇帝的老巢,虽然没有抓到北元皇帝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但是他的很多妃子都被蓝玉被俘虏了。
蓝玉早年跟着常遇春,不过这哥俩关系可不简单,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老婆,所以在常遇春的培养下,蓝玉逐渐成长为一员大将。
但是比较悲催的是,常遇春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所以蓝玉算是失去了一个大靠山。不过蓝玉也是幸运的,因为明朝虽然建立了,但是北元的势力很大,所以朱元璋决定大举北伐,蓝玉就又有了立功的机会。
大约是在明朝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当时明朝有三路大军,冯胜的西路军取得大胜,李文忠的东路军有收获也有败绩,得失相当,只有徐达的中路军是惨败。
徐达虽然败了,但是蓝玉的表现很不错,在与王保保骑兵对战中取得胜利,为中路军挽回了些许颜面,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奖赏。
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冯胜作为明军主将,蓝玉作为副将,率兵出征辽东。这一场战争打得很痛快,元朝太师纳哈出拥兵数十万军队占领松花江以北的土地,最后却被冯胜和蓝玉打得丢盔卸甲,明朝因此得到了辽东大片土地和二十余万军民。
冯胜作第六次北伐最大的功臣,被封为宋国公,但是他不久之后就出事了。冯胜有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但是冯胜却秘密跟朱橚见了面。
朱元璋那时候很忌讳自己的儿子私自与武将会面,所以就开始猜忌冯胜,后来还将他召回京城,第二年就把他给赐死了。
冯胜的离开,给了原本只是副将的蓝玉以机会。
1388年,第七次北伐开始,蓝玉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和郭英为副将,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塞北寻求北元朝廷并将其消灭。
蓝玉率领部队来到内蒙古境内巴林左旗的时候,听说北元天元帝驻扎在捕鱼儿海,便率领大军快速赶到捕鱼儿海,但是却不见天元帝的踪影。
既然没找到敌人,蓝玉就准备班师回朝,这个时候唐胜宗却对他说,我们现在搜索的范围太小了,何不再往前搜搜看呢?要是我们空手而归的话,也不好向皇帝交差啊。
蓝玉觉得有理,随即就带领大军继续前行。果不其然,明军的骑兵探子还真的找到了天元帝的驻扎地,距离明朝大军不到八十里。
蓝玉大喜过望,于是率领部队快速前进。那时候刚好起了大风,黄沙满天飞,所以蓝玉在靠近北元军营的时候,北元军队竟然没有发现。
最后北元军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蓝玉洗劫,除了天元帝与他的太子天保奴以及丞相失烈门等数人逃走之外,留下来的人是死的死,伤的伤,被俘的被俘。
最后明军在盘点的时候发现,天元帝的数名妃子,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吴王朵里只和代王达里麻等三千多宗室贵族被俘虏,另外还有将近八万兵民被俘虏。明军还得到了二十多万头牛羊,还有许多书籍,印玺和印章,等等。
第七次北伐给了北元沉重的打击,北元的官职体系基本上被摧毁,天元帝自此失去了立国的根本,只能到处逃窜。
蓝玉在班师回朝之后,受到了朱元璋的格外看重,被封为凉国公。
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是凉国公而不是梁国公呢?这个凉字是不是不太好听?确实是这样的,因为蓝玉虽然功劳大,但是朱元璋也开始对他不满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蓝玉回到京城之后,有人就向朱元璋报告了一件事,说蓝玉霸占了天元帝的妃子,致使那名妃子羞愧自杀!
有人就要说了,汉人那么痛恨元朝,不就是一名元朝妃子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那时候朱元璋对待蒙古人的政策可不是这样的,朱元璋采取的是恩威并济的政策和方针,对那些顽强的抵抗的军队,明军可以毫不手软地打击;但是对于元朝俘虏,朱元璋要求优待,特别是元朝皇室贵族,必须要好好安置,这么做就是为了争取更多投降的人过来,以减小军事上的难度。
其实对于当时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朱元璋采取的策略也是安抚为主,再实施民族同化政策,这样可以减少了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人口。
所以说,蓝玉霸占天元帝的妃子,不但属于是私自处置战俘,而且还违背了朱元璋对待元朝俘虏的政策,性质是很恶劣的。
朱元璋那时候就把蓝玉叫来,将他给狠狠训斥了一顿,把封给他的梁国公中的梁字改为凉字,还将他的一些过错刻在了颁发给他的世袭凭证上。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蓝玉可以经常想起自己的过错,好好改正自己。
当然了,朱元璋不会仅仅因为一名元朝妃子就对蓝玉怎么样,实际上蓝玉还有很多事情做得过火,朱元璋没有说明而已。
第一件事,蓝玉自恃功高,开始目无君上和国家王法,私自豢养了许多家奴,还收了很多义子。这些家奴和义子都只忠心于蓝玉,他们依仗蓝玉的势力横行不法,还强占了大片良田。御史去找蓝玉商量这件事,但是蓝玉却将御史给赶走了。后来朱元璋知道了此事,但是那时候蓝玉正带兵在外,所以朱元璋就把这事暂时搁浅了;
第二件事,蓝玉在第七次北伐班师回朝的时候,在路过喜峰关的时候,因为守关将士开门慢了一点,蓝玉觉得他们看不起自己,竟然下令向守城将士开炮,结果打死了很多守关将士。这件事性质很严重,朱元璋也很快就知道了,但是蓝玉那时候得胜归来,光芒四射,朱元璋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隐忍了下来。
第三件事,蓝玉在军中只手遮天,把将士的升迁和生杀大权掌握在手里,而且从不在事前向朝廷禀报,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
第四件事,蓝玉被朱元璋封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十分嫌弃,多次问朱元璋为什么不封自己为太师,还把自己跟常遇春和徐达比较,意思是自己一点也不比他们差。朱元璋没有同意蓝玉的请求,而且对蓝玉这种索取官职的行为很反感。
再后来,就发生了有人告发蓝玉霸占天元帝妃子的事情,朱元璋就变相地处罚了蓝玉。
蓝玉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地藐视皇权,还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开始变得有些骄纵了。
而更为重要的是,蓝玉跟朱标的关系不一般。因为朱标的老婆是蓝玉姐姐的女儿,也就是常遇春的女儿,所以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而朱标又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和太子。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为朱标安排了强大的后援团,包括一大帮文臣武将,里面就有蓝玉。
再加上蓝玉跟朱元璋也是儿女亲家,所以蓝玉其实是在现任皇帝和下一任皇帝那里都有很深的根基的,也是皇亲国戚中比较显赫的一个人。
蓝玉身份尊贵,功劳又大,而且性格桀骜不驯,所以他如果干出一些超常规的事情,比如说霸占天元帝的妃子这样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朱元璋把他封为凉国公,所以蓝玉十分不满,经常在与人喝酒的时候,对朱元璋出言不逊。
朱元璋利用锦衣卫对百官的监视,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所以蓝玉的一言一行,朱元璋都很清楚地知道。
但是朱元璋不打算动蓝玉,因为蓝玉是他为朱标留的辅佐之臣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动蓝玉的。
但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的太祖就不一样了。因为如果是朱标继位,那么他肯定可以镇得住蓝玉,但是朱元璋决定让朱允炆当皇太孙,情况就不一样了。
朱元璋知道,朱允炆年纪太小,又没有威望,他如果继位,不但镇不住蓝玉,甚至有可能反过来被蓝玉控制,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朱标不死,蓝玉就可以不死;朱标一死,蓝玉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和身份显赫的皇亲国戚,必死无疑。
但是朱元璋的做法很值得玩味,居然是让锦衣卫举报蓝玉谋反,而且还有证据,只不过这些所谓的证据,《明太祖实录》上没有讲清楚,《明史》上也含糊不清,没有什么说服力。
不过也有事后诸葛亮列举了蓝玉谋反的理由,一是他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二是因为他的另外一个亲家被朱元璋杀了,蓝玉担心下一个是自己;三是很多跟蓝玉一同被诛杀的功臣,他们的供词中说蓝玉要谋反。
但是有实力和有理由去谋反,并不代表蓝玉就一定会谋反,而且蓝玉也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
如果联系到其他的几个案件,特别是胡惟庸案,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是有意为朱允炆清除障碍,所以才大肆残杀功臣。至于说蓝玉和胡惟庸是不是真的谋反,这个已经不是太重要了。
而对于蓝玉而言,他的性格和所作所为,其实也是他遭到朱元璋忌惮的直接原因,要是他懂得明哲保身,低调做人,朱元璋何必非要杀他。
蓝玉的下场很惨,被剥皮实草,他的皮囊还被朱元璋拿去送给他的女儿蜀王妃收藏,一直到明朝灭亡了,农民军还在蜀王府中找到了蓝玉的那张皮。
蓝玉的家也被抄了,还被灭了三族。在整个蓝玉案中,被杀的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和伯爵三名,受到他牵连而死的人共计超过一万五千人。
所以说,霸占元朝的妃子,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蓝玉有这个胆子,他也不是因为这个而被杀的。朱元璋是站在子孙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这么看的话,他也称得上是个好父亲和好爷爷了,但是他为此也妄杀了不少人,显得有些残忍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否正确?
如果明仁宗晚死一年,将都城迁回南京,大明朝的走势会怎样?
在我们国家的古代历史上,统一的中原王朝选择定都南方的并不多见,然而朱元璋从安徽的一个穷和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起事,他在建立自己的王朝后,就把都城选择在了南京。朱元璋临死的时候,因为太子朱标已死,所以他就没有在诸位儿子中选择继承人,直接把皇位放到了孙子朱允汶身上,这也惹得他自己的儿子们对父皇是一肚子意见。然而朱允汶上位以后,还要以削藩来剥夺众位叔叔手中的权力,最后逼得朱棣从北京起兵造反。
论及手里掌握的经济资源以及军事力量,朱棣根本没有朱允汶多。但是论及打架,朱允汶根本不是四叔朱棣的对手,很快他就把朱元璋留给自己的江山给丢了。朱棣当上皇帝以后的第四年,就开始计划着把都城迁往他当藩王时候的北京。经过长达十六年的努力,他也是如愿以偿地把都城迁到了北京。尽管他到北京当了四年皇帝就去世了,但是此后的明朝历代皇帝从表面上看,都没有再折腾,而是选择与他一样,都留在了北京。
尽管从历史来看似乎是这样,但事实上他的儿子朱高炽在位的时候,就一直在心心念念着想着,要把都城重新迁回南京。他的初衷是北方战事频仍,特别是游牧民族仍然有一定的力量,足以对大明王朝的统治构成冲击。在这个时候为了稳妥起见,将都城放回南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仁宗皇帝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奇怪,尽管他是朱棣的大儿子,但却并不像父亲那样喜欢攻伐战争,他更喜欢安安静静的治理天下。在他看来,北京的位置过于偏北,不利于对全国进行统治。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我们国家的经济都在南移,到了大明王朝的时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北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政治和军事方面,而在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根本不能与繁华富庶的南京相比。再加上如果继续定都北京,就会使得国家的负担大为加重,因为北京城在粮食等方面,完全不能实现自我供给,而必须要从江南进行调拔,再经过长途的海运或者漕运,他认为这是一件劳民财的事情。当然朱高炽还有一点自己的小想法,那就是他特别喜欢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因为他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南京度过的。
当时朝里的大臣们,几乎都是当年跟着朱棣从南京迁到北京的。明朝时候南方因为经济发达,读书人也多,所以考到朝里做官的大多数都是南方人,他们也不太习惯北京的生活,特别是寒冷而又干燥的气候让他们难以适应,所以他们也都想回到南方去做官。君有心、臣有意,这完全就是不谋而合的节奏,于是仅仅当了七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在摸清了王公大臣的真实意图以后,就急匆匆地发布了一道诏书,意图只有一个,就是要回都南京。
诏书的大意就是,他现在决定要将都城重新迁回太祖皇帝建立的南京城,所以从现在开始,北京就不再是国都了,而只是大明天子曾经出游、巡视的一个地方。相应地北京所有的官署衙门,都必须在原有的名称前面加上两个大字"行在",这意思就再明显不过,指的就是天子巡视时所到的地方。当然迁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朝廷的事务还要继续办理,所以在正式回都之前,还是会暂时住在北京。为了抓好此事,他还专门命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到南京,专门负责督促推进此事。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朱棣搬到北京办公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还相应地为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当时南京的皇宫只不过是几年没有居住,只要稍加修葺很快就能够重新开张使用。这一切计划看起来很完美,但是美中不足的却是朱高炽实在是一个短命鬼,他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因为患病溘然辞世了,所以在他临死之前,迁都大计也不过只是进行了四个月左右。他在临死的时候还特意给儿子留下了遗旨,希望他在当上皇帝以后,把自己没有完成的迁都进行下去,并在遗诏中说明了自己迁都的原因。
不过他的儿子却也和他完全不一样,他无论是从志向还是性情方面,都更像他的爷爷朱棣,他心里压根就不想迁都。但是他又不敢不听父皇的遗愿,在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把这件事遥遥无期的拖下去。当皇帝都没有了心思的时候,下面的大臣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不过今天的人们不禁在想,如果仁宗皇帝能够多活过一年半载,那历史会有怎样的走向呢?
国内第一支被动型指数基金是哪一支?
谢谢邀请。
查了下资料,我国第一只标准的指数基金应该是2003年发行的天同上证180 指数基金。再前面的都不是你说的纯被动指数基金了。
比如,早在1999 年就推出了四只指数基金——兴和、普丰、天元和景福,挂钩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但是,这几只基金都只有50%的指数化投资,另外30%的资产进行积极投资,其余20%的资产则买国债。因此,上述四只基金严格的地说是一种指数增强基金,还不是纯粹的被动指数基金。
此外,我国第一只ETF是2004年推出的——华夏上证50ETF,所谓ETF就是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此外还可以随时申购和赎回的开放式基金,叫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夜郎自大的夜郎古国在西南夷的是怎样的地位?
夜郎古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贵州省西南部,并包括云南和广西的一小部分。虽不能与大汉比肩,却是西南诸国的翘楚,《史记》上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以西的老大是滇国(以滇池为中心),大汉平西南,诸部“独夜郎、滇受王印”,二雄并立,而又说“滇小邑,最宠焉”,说明夜郎大于滇国。滇国以北的老大是邛都,司马迁评论说“夜郎最大,邛、筰称雄”,可见夜郎也比邛都大。如此,夜郎是西南夷中无可争议的老大。
汉时的夜郎国“耕田,有邑聚”,已经步入定居农耕的文明社会,而且商贸十分发达。汉朝巴、蜀二郡(分别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百姓常与夜郎私下交易,比如深受夜郎人民喜爱的蜀郡特产枸酱,便被大量走私偷运过去,巴、蜀“以此……殷富”。商贸是相互的,巴、蜀地区富得流油,自然也证明了交易对方的经济实力。而且夜郎国不止进口,还兼做转口贸易,捎带手将枸酱沿着北盘江卖到邻国南越(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广),赚取中间差价——从这点看夜郎人还是很会做生意的。北盘江河面宽阔,船只往来,夜郎航运也日渐兴隆。财大气粗的南越国想拿钱砸夜郎,让它俯首听命,夜郎嗤之以鼻,根本不差那俩钱。
夜郎国“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军事打击能力也不弱。又有钱又有兵,夜郎自大也在情理之中,这是西南交通及信息封闭使然,怪不得夜郎。因为同样的原因,大汉当时的存在感也不高,比如西域诸国最初就不拿汉朝当回事,汉武帝派李广利武力征大宛后状况才逐渐改观。西南也是如此,其实最先“自大”的不是夜郎,而是滇国。为了实现张骞从西南入印度连大夏的构想,汉武帝派四路使者并进,结果都被昆明游牧部落(以洱海为中心)挡了回来。在滇国驻停时,滇王问了句:“汉孰与我大?”折返夜郎,夜郎侯也发此一问。
既然滇国是始作俑者,那为何不说滇国自大,而非说实力更强的夜郎自大呢?这和汉使回来的汇报有关。滇王尝羌对汉使很热情,并派出十几批人帮着探路,汉使觉得滇国值得亲近,所以“盛言滇大国”,以引起汉武帝的注意。如此,夜郎只好独自背锅,且一背就是两千年。
不过也不能就此矫枉过正,说夜郎有多强大,是个泱泱大国。夜郎充其量只能算区域强国,与大汉相比,无论疆域、人口还是经济、军事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且夜郎之富仅限于统治中心,周边则是贫困带。汉将唐蒙会晤夜郎侯多同时,带去很多礼物,夜郎所属“小邑皆贪汉缯帛”,最后同意被大汉收编,也不是都不差钱。
历史上的柔然是哪国的?
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来自于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游牧民族是由各部族组成的政治联盟,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实体。“国家”一词在蒙古语中念作“兀鲁斯”——这是专指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部众联盟国家:有实力的首领可以统合各个部众国家,而当强势人物去世后各部可以自行选择脱离或加入新的联盟体系。这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贯现象:由于游牧经济的天然脆弱性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太需要一套庞大复杂的国家行政机器,所以在游牧经济条件下很难产生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尽管如今这片草原被称为蒙古草原,然而自古以来这片草原就是各种游牧民族活跃之地:在蒙古人兴起之前这片草原上就曾活跃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各种民族。这其中的柔然是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继匈奴、鲜卑之后草原上有一个兴起的部族联盟国家。
关于柔然人最初的来源有出自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诸多不同说法:《魏书·蠕蠕传》中一会儿声称柔然为“东胡之苗裔”,一会儿又称其是“匈奴之裔”,一会儿又说“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和《梁书·芮芮传》则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南齐书·芮芮虏传》称其为“塞外杂胡”。公元3世纪中叶鲜卑拓跋部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俘虏了一个名叫木骨闾的草原游牧部落王子,后来木骨闾触犯了拓跋部的法令而被定为死罪,然而他成功逃脱了对他的抓捕并集合逃亡者万余人深入草原腹地。到了木骨闾之子车鹿会继承部落时他们的实力开始日益提升,最终这个部落在经历长期的东征西战之后成功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吸纳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柔然汗国。柔然崛起后逐渐发展成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大的外患:当时北魏还没统一北中国,柔然以远交近攻之策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西北割据政权共同对付北魏。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柔然丘豆伐可汗模仿北魏模式立军法、置战阵,在此后的八十余年间柔然进入了全盛时期:西至阿尔泰山西麓、东至阿穆尔河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河套平原的广大地区一时间均处于柔然的统治之下。而在这八十余年间柔然与北魏先后爆发过20多次国家级层面的大规模战争,至于边境纠纷更是从未中断过。
正当公元402年柔然汗国兴起之时北魏也正处于开国之君拓跋珪的统治之下,很显然他和柔然的丘豆伐可汗一样均为一代雄主。这位雄主面对柔然的威胁以反击到底作为回应:他展开了一系列穿越戈壁的战略反击,迫使柔然人退出河套地区。拓跋珪死后作为其继承人的拓跋嗣延续了他对柔然的坚决反击政策。到了北魏第三代君主拓跋焘时期北魏开始在与柔然的博弈中占据绝对上风:公元425年拓跋焘领兵北上穿越戈壁攻击柔然。两年后拓跋焘对赫连氏建立的位于如今陕西境内的夏国发动进攻并于公元431年最终消灭了这一割据政权。紧接着拓跋焘将自己的打击目标锁定为北燕和北凉,到公元439年拓跋焘确立了自己对北中国的绝对统治,这在无形中也使柔然再也找不到共同对抗北魏的盟友。在此之后拓跋焘三次深入戈壁打击柔然并均取得了胜利。北魏兼具游牧民族的勇武与中原汉化王朝的制度优势,这使北魏军队在日常训练、军队纪律性等方面具有比柔然更强的优势,已进入定居农耕文明时代的北魏在支撑战争的经济资源方面显然也比柔然人脆弱的游牧经济更为充足,北魏境内的汉人和鲜卑人一样顽强抵抗了柔然人的入侵,可以说北魏在兵力、武器、经济、行政效率等各方面均优于柔然,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北魏一方倾斜。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此后柔然统治下的各部族纷纷开始叛离柔然本部。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柔然可汗丑奴在内乱中被杀,其弟阿那瓌继位刚10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被迫投奔北魏。北魏将其安置于燕然馆并册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此时当初脱离柔然的阿伏至罗的后裔建立的高车国正日渐崛起,北魏出于制衡新兴的高车国而采取保存柔然分其势力的对策,这使阿那瓌得以率部驻扎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以北的吐若奚泉。公元523年已聚集起30万兵力的阿那瓌在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后退还漠北。在北魏与柔然对峙最激烈的时期北魏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的边境地带设置了六个军镇——这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从内地调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这里同鲜卑军户日渐融合,渐渐地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地方豪族武装混合的独特的北魏军制。北魏在孝文帝南迁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后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到了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南侵,北魏朝廷调怀荒镇兵马抵御,镇兵要求镇将开仓放粮以便吃饱了肚子去打仗,然而镇将没允准他们的要求。恼羞成怒的镇兵一气之下杀了镇将后聚众起义。次年怀荒镇的起义蔓延到沃野镇: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随后率部南下,又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攻怀朔。一时间起义军声势浩大,席卷边城。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北魏召阿那瓌率10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协助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起义军。阿那瓌乘机占据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又向西击败了高车国。
六镇起义后北魏朝廷已名存实亡,实际军政大权开始转移到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实力派人物手中。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邺镇)。永熙三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魏文帝)。至此昔日的北魏王朝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名义上东魏和西魏的皇室仍是北魏元氏家族,然而实际权力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两个权臣手中。阿那瓌趁机周旋其间: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宗室女化政公主嫁给阿那瓌的弟弟塔寒,又娶阿那瓌的长女为皇后;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之妹乐安公主嫁给阿那瓌之子庵罗辰,阿那瓌则以孙女邻和公主嫁给高欢第九子高湛。这一时期柔然开始效法北魏进行汉化改革:阿那瓌重用汉人淳于覃——以其为秘书监、黄门郎,在淳于覃的辅佐下阿那瓌开始定官制、立年号、筑城郭......柔然甚至跨过东西两魏的领土遣使建康(今南京),在双方的交流中柔然表示希望南朝派遣医生、工匠等有专业技能的人前往漠北,这一时期原本逐水草而居的柔然开始出现一部分定居农业和手工业。当然柔然与南朝的交往除了吸收先进的制度与技术之外也包含有牵制东西两魏的意图。然而此时已是柔然最后的辉煌了:与北魏的长期征战以及内乱严重削弱了柔然的国力,尽管阿那瓌趁北魏衰亡之机实现了短暂的复兴,然而根基尚未稳固的柔然却很快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发展道路,一时间草原各部对柔然本部的离心倾向日渐增加。居住在阿尔泰山南麓的突厥人原本是为柔然人锻打铁器的奴隶。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在求婚于阿那瓌被拒后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兵败自杀。阿那瓌死后柔然部众一分为二: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在突厥的压力下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后来东部柔然试图脱离北齐重返漠北,最终被北齐镇压。公元555年西部柔然在突厥木杆可汗的打击下投奔西魏,后来西魏在突厥的压力之下将包括首领邓叔子在内的西部柔然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突厥使者遂将这些人杀害于长安青门外。
柔然汗国灭亡后柔然人除了投奔北齐与西魏之外也有一部分在与突厥的战争中脱离了本部,这部分柔然人像昔日的匈奴人一样开始西迁并以阿瓦尔人之名出现在欧洲的历史典籍中,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这些西迁的柔然人和匈奴人一样存在与其他民族高度混血的现象,其实阿瓦尔人身上真正的柔然血统已不多了。应该说阿瓦尔人同柔然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亲缘关系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话题。公元567年阿瓦尔人与伦巴第人联合击败了盘踞在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的格皮德人,在此建立起阿瓦尔汗国。全盛时期的阿瓦尔汗国的势力范围南起亚得里亚海,北至波希米亚,东临喀尔巴阡山,西及阿尔卑斯山。此后阿瓦尔人进一步征服了斯拉夫人后并开始向西欧进军:他们渡过莱茵河与日耳曼人交战。公元八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在国王查理曼的带领下先后平定了阿斯坦、伦巴德、萨克森、巴伐利亚,此后查理曼把目光瞄准了阿瓦尔汗国。在经过公元788年—796年八年的征战后查理最终征服了阿瓦尔汗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