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动力,季汉集团的二把手是关羽还是诸葛亮?
蜀汉集团的”二把手”应该是关羽。
关羽从刘备起兵时就与张飞一同跟随刘备,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是刘备嫡系中的嫡系。在刘备统领徐州时期,刘备就与关羽分兵,关羽守下邳,刘备驻守小沛。这时,关羽的位置在刘备集团,仅次于刘备。这一时期,刘备集团人才匮乏,而且张飞、赵云、糜竺、简雍等人才能、威望等各方面与关羽相比都不如关羽,所以这时关羽当之无愧为刘备集团二号人物。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就是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由于隆中对战略规划确定,诸葛亮作为谋划者,甚至可以看做整个荆州集团加盟刘备集团的代表人物。刘备为了有效笼络荆州集团,自然要把诸葛亮推为二号人物。开始“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可见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程度。而能够提现诸葛亮后来者居上,就是与关羽排位的变化。古代,政治上极重排位,名字先后表示地位。从《三国志》表述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刘备入蜀的时候,“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这时诸葛亮排名在关羽之前,荆州事务由诸葛亮负总责。而这时的诸葛亮在荆州作为根据地时,镇守荆州,等到益州成为根据地时,“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而留守后方的工作,在曹魏后来就是由世子曹丕承担的,可见诸葛亮在蜀汉时的地位。
还有在群臣劝谏刘备称汉中王上表时的官方文件,在马超、许靖、庞羲、射援之后,依次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人,虽然马超、许靖、庞羲、射援四人排名在前,马超曾经是一方诸侯,许靖是一方名士,庞羲与刘璋父亲刘焉交好,并救过刘焉家人,在益州势力非常深厚。射援也是名望极高,太尉皇甫嵩“贤其才而以女妻之”,名望极高。但这四个人都是位高而权不重。而在蜀汉实权人物排位,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然后才是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人。可见,诸葛亮确实位在关羽之上,是蜀汉的二号人物。
你喜欢过的最虐心的古诗词是哪一篇?
古往今来,越是虐心文字,愈能打动人心,本文将最打动笔者的诗词列举如下:
1.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这首诗出自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不详,见载于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原文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诗中的无奈主要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差距。也可理解成 你在谈请说爱的时候,我还不知情为何物,我知情为何物的时候,你已经远离了我 恨不能与你同时懂得情爱,天天与你相随,日日与你相守……
时间大概是最无情的东西,伤痛会因它而得到抚慰,爱恨会因它而随风消散,最后,所有的痕迹最终会变得不复存在,这是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
2.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句诗与上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出自张籍的《节妇吟》,原文是: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绣。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本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托的,但后人往往截取这一句用来表现爱情的不逢时
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为亡妻所写,原文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首词被陈师道称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传诵千古的悼亡之作。其中"不思量,自难忘",以矛盾性的语言传输出爱情的真切。
4.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出自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原文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若说起悼亡之作,纳兰性德会是绕不开的一个人,这一首词通过追忆当初妻子还在时的寻常小事,来表达如今的孤寂悲凉,甚为感人。
5.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此诗出自《饮马长城窟行》,写思妇晚上做梦时,梦见丈夫在自己身旁,一觉醒来却发现原来丈夫依然身在他乡。与这句诗相关,但感情描写更为沉重的还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思妇尚且还有尺素书聊以慰藉,丈夫有朝一日可以归来,但《陇西行》这一句则是远在他方的丈夫只剩白骨无人收,尚在春闺的思妇却还睡得香甜,对比鲜明。
6.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此诗出自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梦微之》,原文是: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三度病,咸阳八回秋.君埋泥,.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二人友情甚笃,一生唱和颇多,此句甚至比元稹怀念亡妻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还要深情。
7.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卖炭翁》,诗歌原文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的虐心不在于儿女情长,而在于悲惨现实,大冬天的时候,穿着单薄衣物的卖炭翁,却依然希望天气能够更冷一点,因为这样的话,他的炭才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底层劳动者的艰难生活。
8.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这是清代词人写给友人的两首《金缕曲》的第二首。"我亦飘零久!",是作者述说自己身世的一句无可奈何的长叹。"十年来,深恩负尽"大约说的是: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顾贞观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仍不能博取显位、施展大力,实在是辜负了朋友吴兆骞的大恩与厚义。"死生师友",指的是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关系,属于生死之交,半师半友的关系。这三句,感慨万千,既有歉意又表曲肠,既写实又表意,道尽了朋友相怜相惜而无助,怀才不遇,无所报恩的愁苦心绪。
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期战果还是不错的,街亭之战后,汉军粮道被断,全线溃败。
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一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夷陵之战后,汉优势兵力被陆逊火攻歼灭,吴与汉至此各守疆界,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开始着手恢复蜀汉的国力。
在这段期间,发生了三件大事,让诸葛亮有了第一次北伐的底气:
第一,曹丕伐吴失败,损兵折将,不幸去世,曹睿登基,统治不稳,可以趁机征讨。
第二,进攻孟获,大获全胜,南方平定,再无后顾之忧。
第三,邓芝出使,吴汉恢复外交,蜀汉东线无压力。
在魏国受损,蜀汉上升之期,诸葛亮上书准备出兵北伐,一篇《出师表》,燃起了汉后主刘禅的自信,决定派遣诸葛亮屯兵汉中,出师北伐。
北伐第一阶段:形势大好,陇右叛乱
为了能够出兵祁山,诸葛亮采取了奇正相依的措施,书中有相应的记载: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在赵云,邓芝与曹真厮杀之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乱,归附诸葛亮,魏举国震惊,为了限制诸葛亮,刚刚登基的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派遣大将张颌进攻诸葛亮。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性格影响了整个战局,在得到了陇西三郡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立刻发兵长安,反倒是集中火力攻打陇西。一旦陇西失守,那攻打长安便指日可待,因为陇西有着优质的战马与资源,完美地弥补了蜀汉兵种的先天性不足,正在攻打之际,张郃赶到了。
第二阶段:进攻上邽,失守街亭
上邽可以说是诸葛亮进攻陇右的最后一场苦战,一旦上邽失守,诸葛亮的初步战略布局就成功了,到时候只要增兵险要,与张郃对垒,慢慢蚕食魏国领土。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马谡要守住街亭,给诸葛亮攻打上邽的时间。很可惜,马谡并没有镇守住街亭。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可以看到,马谡到了街亭之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调度行事,最后被张郃所破。街亭一破,张郃便进入陇西腹地,诸葛亮的军队随时有倾覆之险。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看,诸葛亮整个北伐也就六七万部队,而整个关内陇西统称为长安军团大约十二万人到十五万人,几乎是诸葛亮的两倍有余,所以张郃带领五万军队进入陇西之后可以与上邽联手,前后夹击诸葛亮,那样蜀汉军队难以保存,诸葛亮预先见到了这个结果,选择了撤军。
第三阶段:撤回汉中
诸葛亮开始后撤,张郃随即收复三郡,无奈之下诸葛亮带着三郡人口千余回到汉中,除了马谡王平部,赵云部有损失外,主力大军未损。这也是诸葛亮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了,最忌诸葛亮自请贬官三等,并斩了马谡,第一次北伐宣告结束。
可以说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胜利的,因为魏国当时针对于西线防御是很脆弱的,第一次北伐结束后,魏明帝西线安置了重兵防守。
其实诸葛亮面临的战略布局是很困难的,因为兵力有限,诸葛亮无法形成一条统一的战线,他仅仅只能选择突袭震慑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无法用子午谷奇谋,一旦魏延率领五千偷袭长安成功,诸葛亮没办法领兵会师,即使会师,诸葛亮也没办法打出一条驻守长安的通道。子午谷奇谋换来的结果就是长安孤城一座,整个蜀军部队在陇西军和关中部队的夹击之下,全军覆没。
所以说诸葛亮必须先攻打陇西,不过很可惜,马谡没有给他充分的时间,最终导致惨败。
至于那十一员大将,并不都是在北伐之时死的,最早关于这些将军的描述是在《后出师表》:自从诸葛亮到了汉中,折损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大将,再加上马谡、张休、李盛,共计11员大将。
这就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可惜天命不归,最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历史上的三国东吴既有雄主孙权又有四英将十二虎臣?
曹操有“八虎骑”、“五子良将”,袁绍有“河北四庭柱”,刘备有“五虎上将”,那么孙权有什么呢?原来孙权也有“江表十二虎臣”。《三国志卷五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将十二个东吴开国将领合为一传,这十二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被称赞为“江表十二虎臣”。孙权这边十二虎臣,听着吓人,但是笔者认为,实际上有些人滥竽充数的,并非都是名副其实的虎臣。
船毁人亡的董袭
董袭是扬州会稽馀姚人,于孙策在会稽郡击败王朗后,投靠孙策,随孙策讨伐山阴贼寇,斩杀贼将黄龙罗、周勃。董袭只用了十天,就击败数万叛军,平定了鄱阳贼彭虎的叛乱。后孙权讨伐黄祖,董袭冒着剑雨勇往直前,斩断黄祖蒙冲舰绳索。最终孙权能够顺利斩杀黄祖,离不开董袭的功劳。濡须之战,在暴雨袭击之下,其所在船只将要倾覆,董袭却不肯弃船而走,誓要与战船共存亡,最终牺牲。董袭虽然勇猛,但是从最终身死的原因可以看出来,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称不上虎臣。
丢盔卸甲的徐盛
徐盛曾经以区区200将士,击退黄祖之子黄射数千军队的进攻,但是面对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表现得就很狼狈了。逍遥津之战,徐盛部被张辽打的丢盔卸甲,徐盛自己都丢下武器逃跑,简直是丢人丢到家了,徐盛虽然曾经打败过黄射这种无名小将,但是面对真正的名将张辽,就原形毕露了。他的武艺平平谋略一般,称不上虎臣。
不堪大任的陈武
孙权重用陈武,主要是因为陈武的家族影响力大,而不是陈武真的有能力。陈武有记载的唯一一次作战,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那一战。陈武的部队本为江东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张辽的突击队,本可抵挡下来,然而结果却是,士卒逃散,主将陈武战死。所以说陈武其实不堪大任,如果不是他家族背景深厚,孙权怎么会让他率领精锐部队呢?
有勇无谋的周泰
周泰作战极其勇敢,每战必定身先士卒,宣城之战,孙权被贼寇包围,周泰为了就下孙权,多次冲入敌阵,负伤十二处,终于救下孙权。孙权感激周泰救命之恩,任命周泰为濡须督,位在徐盛之上。但是战场表现,周泰还不如徐盛,可以说是毫无建树,第三次濡须之战,孙权只得紧急撤周泰而用吕蒙、蒋钦。可见,周泰能够位列十二虎臣,只是因为救了孙权,是名不副实的。
纯靠资历的的韩当
韩当在孙策时期就已经是重要将领了,可是到了孙权时期,官位反而不如那些晚辈,因为韩当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孙权都没有封赏他的理由,他能够慢慢升官,还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靠资历升官的。据记载,韩当连籍籍无名的臧霸都打不过。
其他人表现如何?
程普作战身先士卒,又曾孤身一人营救孙策,其勇猛程度不亚于周泰。南郡之战,程普与周瑜一同击败了曹仁。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诈降曹操,以火攻大破曹操水军,最终大获全胜。黄盖后来又以500孤军大破武陵蛮,平定叛乱。
第三次濡须之战,蒋钦和吕蒙一起,抵挡住了曹操的进攻。蒋钦还和吕蒙一起参与了袭取荆州之战。
甘宁在黄祖手下之时,就射杀孙权部将凌操。后投靠孙权,第三次江夏之战,甘宁为孙权提供情报,才打败的黄祖。南郡之战夺取夷陵,并且抵挡住曹仁的进攻。第二次濡须之战,甘宁百骑劫营,让曹操都为之震惊。
凌统于江夏之战与董袭一起斩杀了黄祖部将张硕。孙权兵败逍遥津之时,是凌统奋勇救出孙权。
袭击荆州之战,潘璋率部擒关羽。夷陵之战,潘璋率部斩冯袭。江陵之战,潘璋吓退夏侯尚。
东关之战,丁奉“血中奋短兵”,大破魏军。这是继石亭之战以来,东吴的最大胜利。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谁是滥竽充数,谁是真正的“虎 臣”呢?欢迎讨论。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为何孙权就已经割地投降了?
分析此标题应该是在提问:孙权派吕蒙白衣过江,夺了荆州并杀害了关羽之后,刘备起两川之兵七十万(传说)扑向孙权,而孙权却为何未战先怯,主动乞和之事。
浅析孙权之所以不愿意同刘备发生大战,是有着下述两个方面的考量的。
①、担心刘备集中全力向东吴发动鱼死网破式的攻击——孙权要的是荆州,抢的是这块地盘,为的是占据这里的资源和人口,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加重自己在孙、曹、刘三家分天下的秤盘是的砝码。
而不是为了消灭刘备,况且他也消灭不了刘备,更何况一旦孙刘开战,势必两败俱伤,而这是不符合孙权的利益的。因此,孙权才试图与刘备达成某种妥协,希望能够避免刀兵相见!
②、在三国时期里,无论是孙权的实力还是刘备的实力,都无法和占据着中原肥田沃土的曹魏相比!虽然孙权占据着今天己非常繁华富饶的江南之地,但是在三国时期,江南的整体开发程度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没法同己经得到了高度开发的中原地区相比的!
至于刘备就只有益州这一个切实可靠的发展基地,在丟了荆州后,实力可是受到了严重削弱,也因此刘备才会兴兵东佂,欲夺回荆州。但是刘备却忽视了曹魏正在北方虎视着孙、刘两家即将开始的争斗!一旦有机可乘必会吞吴灭蜀!孙权是清楚这个形势的,所以才会与刘备谋和。
但是让人感到很难理解的是:既然孙权已经夺取了荆州,收回被“借”土地的目的已经达成了。那又何必再去杀害关羽父子呢?正是关羽父子之死,才是迫使刘备不得不出兵东佂的因素——以《三国演义》的角度看,如果刘备置关羽父子之死于不顾,则有可能会失去道义制高点,将会有导致其内部出现离心力的可能,何况刘备也的确想再夺荆州,甚至可能会有并吞吴国的打算呢?所以才会有后来孙权求和不成,孙刘之间的大战随之而爆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