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买基金有人亏过吗,07年买入的基金一直持有?
初看这问题,我以为是来搞笑的,在我映像中,十年以上的基金几乎都是十几倍的收益,怎么可能还有亏得呢?
我觉得题主不该是来耍我们的,本着探索的目的,我查了下数据,还真有奇葩,还不少。
亏损最多的70%,接近亏掉了七成。
假设题主买的就是这基金(工银中证传媒),亏了4万,那么本金是:-(4/-0.7)=5.7万,算6万吧,这个确实亏得有点肝疼。
同期,也有赚的厉害:
8622%翻了80倍。
假设题主当时买的是先锋量化优先,那就是(1+86.22)*6=523.32万元。
啧啧,投入6万,收回523万,人生巅峰,韭菜中的巴菲特。
可惜,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
假设真的买的是工银传媒,为什么亏这么多?
首先,看基金经理:
这是能查的到的历任基金经理,2015年以前的查不到,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
发生了什么?之前的基金经理发生了什么事?无从探究。
现任基金经理又是咋回事?完全就是坑啊,任职回报就是亏,几乎就是灾星,穷神,沾上就是死啊。
再看看基金规模:
才1.5个亿,这规模也太小了,一个十五年的基金,就这规模,这业绩,离清盘不远了。
再看几个关键技术指标:
夏普比率是负数,这风险已经高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已经没有收益可言。
继续更深入的探索跟踪指数,市盈率,市净率等已经没有价值,浪费时间。
几个简单数据探索下来,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工作人员用卡内一元钱购买基金?
因为是你的钱,所以肯定是你损失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是因为银行有考核机制,通过题主的描述,我觉得该行的考核是电子银行(包括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通过电子银行进行的交易。
部分银行对电子银行进行考核,初始目的是为了推广银行自己的客户端,方便客户办理比如转账,买理财等业务。但是因为这个考核比较严,必须要求每天电子银行开通以及交易量达到一定次数,所以很多银行都是办卡时默认给客户开通,然后让你去激活,会有专人帮你下载客户端进行绑定,然后还要进行交易。好一点的会只做定活互转,这样客户金钱没有损失,但是银行的指标完不成,绩效考核会打折扣。有的网点就是做基金或者贵金属交易,这类交易都会损失钱,如果客户提出疑义,银行的工作人员一般会解释是为了帮你检测,然后送你一个小礼品,如果依旧是不依不饶的,一般会有工作人员记录下你的卡号,然后存钱到你的卡里,保障你金额不变(不要怀疑,一般网点都会有这样的费用就是为了应付这种事)。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只是少了几毛几分钱不太在意。
其实这一切都是银行的畸形的考核制度决定的,员工也很无奈,但是没办法,都是打工的,所以如果碰到了这样的事,让他们把钱补上或者拿个小礼品就好,不要针对银行员工,因为你接触到的都是基层员工,他们也很辛苦,他们也很委屈,他们承受着更多的不理解与客户的谩骂,确拿着微薄的工资,所以就当做件好事吧。
我认为她挑好话说而骗我上当?
如果不懂的,就应该抽身。
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基金不到一个月亏了30?
基金不同于存款产品保本保息,即使风险最低的货币基金,在极端情况下也有亏损的风险,作为投资者在购买之前必须具备这一风险意识,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抗风险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抉择。
不到1个月就亏了30%怎么办?显然这不是货币基金,因为短期波动幅度太大,而应该是混合型或股票型基金。银行会负责吗?当然不会,除非他们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纰漏,通过法律程序可以承担部分责任,比如夸大收益率,为了达到销售目的故意掩盖风险等进行误导销售,有足够证据可以法律维权;其次,银行风险测评是否真实有效,是银行做的测评,还是自己进行的测评,还是双方“合作”测评?理论上,如果自己填的风险测评,就是真实有效的,符合购买基金的准入条件,就要有承担风险的准备。
假如以上都不成立,面临大幅亏损情况,投资者肯定要采取一定措施,及时止损。有三种选择,一是继续持有,保持理论亏损,等待反弹弥补损失,因为现在清仓就是真正的亏损;二是继续加仓一部分,以摊薄综合成本,等待时机最后的盈利;三是一次性彻底清仓,忍痛割爱,彻底阻断本金损失,洗手上岸。至于如何选择?没有固定答案,必须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抗风险能力以及投资规划等,可选其一,也可以组合选择。
为什么银行基金跌这么厉害?
基金是随板块的,因为它是一篮子股票,所以如果银行股大涨,银行基金就会大涨。因此,朋友你从板块的走势分析就可以想到,涨跌是有规律的,涨跌是常态,涨多了必然跌,跌久了也会涨啊。持有基金就如同持股,就是需要一个耐心的等候的过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