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个2012年的国债,真是勾起不少回忆。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几年,手里攒点小钱,不多,但也不想就放银行里吃那点活期利息,太亏。
那会儿不像手机上点点就能买各种理财。我记得当时要么是存定期,要么就是买国债。股票?我是不敢碰的,身边有朋友亏得底儿掉,吓怕。就想着找个稳妥的,能跑赢通胀就行。
那年头抢国债可不容易
正好听说要发国债,2012年那几期利率还挺高的。我记得好像有三年期的5.58%,还有五年期的6.15%。乖乖,这利率现在看简直是“神仙”级别的,那时候银行五年定期好像也就5.5%左右,国债还稍微高一点点,关键是国家发的,心里踏实。
决定就去办。那时候买国债得去银行排队,跟现在抢演唱会门票似的。我特意挑个工作日起大早,想着人能少点。结果到银行门口,好家伙,队伍都排出去老远,大部分都是叔叔阿姨,一个个精神矍铄,手里拿着小板凳。
排队的时候就听大家唠嗑,说什么这个国债利息高又保本,比放银行划算多。我也跟着瞎掺和,心里也更坚定,觉得这事儿靠谱。
- 起个大早:提前查好发售银行和时间。
- 银行排队:真的是人山人海,体验一把“抢购”氛围。
- 填单子办手续:柜台业务员倒是挺麻利,核对身份证,填认购单,然后给我一张凭证式国债的单子,跟存折差不多。
我当时选五年期的,想着锁个长期高利率。买大概几万块,当时对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钱。拿到那张薄薄的凭证单,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感觉未来五年都有着落似的。
持有这些年的感受
买之后,头一两年还会偶尔翻出来看看,算算利息。后来时间长,工作一忙,加上后面又买点别的,就有点忘这茬。它不像股票基金那样天天波动刺激你,就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每年到时候自动给你派息(如果是记账式的话),或者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凭证式)。
中间也经历过几次市场波动,有时候看别人炒股赚翻,心里也痒痒过。但一想到自己有这么一笔稳稳当当的收益垫底,心里就没那么慌。尤其是后来几年,眼看着银行利率一路走低,各种理财产品风险也越来越大,才越发觉得当时买这国债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这感觉有点像什么?就像我后来换工作,有一段时间特别不顺,天天加班,老板还各种画饼,心里特别没底。那时候就老想起这笔国债,虽然钱不多,但它代表一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在那个焦虑的时期,给我不少心理安慰。真的,有时候投资不光是赚钱,更是买个心安。
到期之后
五年很快就过去,到期那天我又去一趟银行。这回不用排长队,直接到柜台办理兑付。本金加上这五年的利息,拿到手的时候还挺开心的。虽然绝对数额不算多,但那种“落袋为安”的感觉特别
现在回头看,2012年买的国债,算是一次挺成功的实践。没啥技术含量,就是看准时机,然后坚持持有到期。这过程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投资这事儿,不一定非要追求多高的收益,找到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安心的方式,可能更重要。尤其是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守住一份安稳,比啥都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