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琢磨“经理人采购指数”(就是常说的PMI)这事儿的经历。
最开始接触这玩意儿,挺偶然的。那时候我自个儿做点小买卖,老想弄明白这经济大环境到底是个啥走向,好歹心里有个谱,别稀里糊涂地进货、压货。听人说有个叫PMI的数据挺管用,能看出工厂忙不忙,订单多不多。
摸索阶段
一开始我也不懂,就上网到处扒拉资料看。大概明白,这玩意儿就是问一群负责采购的经理,问他们这个月厂里生产咋样、订单多不多、工人够不够、送货快不快这些问题。然后把这些回答整合成一个数。
关键点就一个:50。 他们说,这数要是超过50,就说明工厂这边活儿挺多,经济在往上走;要是低于50,那可能就不太妙,有点缩水的迹象。听着挺简单的,我就想试试看。
动手追踪
知道大概意思,我就开始找这数据上哪儿看。一般每个月月初,官方机构或者一些财经网站就会公布。我就养成习惯,每个月固定那几天,就去瞅一眼这个月的数是多少。
我就在自己本子上记。比如这个月制造业PMI是多少,服务业PMI是多少。旁边再标注一下是升还是降。
- 记下制造业PMI数值。
- 记下服务业PMI数值。
- 对比上个月是高还是低。
- 简单写几句自己的看法,比如“嚯,这个月挺高,看来大家都在忙活”。
就这么简单,也没搞多复杂。
实践应用与观察
记一段时间,我就不光看那个总数。我发现这报告里还有细分的项,比如“新订单”、“生产”、“雇员”这些。
我开始琢磨这些细项:
- 要是“新订单”连续几个月往上涨,我就觉得,接下来市场需求可能真不错,我进货可以稍微大胆点。
- 要是“雇员”指数一直挺低迷,就算总数看着还行,我也会嘀咕,是不是厂里招人不太积极,对未来还比较谨慎?
- 还有那个“供应商配送时间”,要是时间变长,说明说明生意太好,供应商都忙不过来,这也是个信号。
慢慢地,我就把这PMI跟我自己感受到的市场冷暖结合起来看。有时候挺准的,比如有段时间PMI数据蹭蹭往上涨,没过俩月,就感觉周围做生意的朋友也都说忙起来,订单也多。但也有些时候,数据看着挺可我自个儿这行当并没觉得有多大起色,或者反过来。这时候我就明白,这PMI是个整体情况,不能完全代表我这个小角落。
一点感悟
搞这么久,我感觉这PMI确实是个挺有用的参考。它不像股票那样天天变,但每个月看看,能帮你把握个大方向,知道现在经济是热乎还是有点凉。
但咱也得明白:
- 它就是个“指数”,是个统计结果,不是百分百精确的预言。
- 它是根据采购经理们的感觉和判断来的,有时候可能有点主观。
- 看这玩意儿得连续看,看趋势,单看一个月的数据没太大意义。
我还是习惯每个月都瞅一眼PMI。不指望靠它发大财,但起码能让自己对经济大环境心里多个底,做决策的时候能多一份参考。对我来说,这就够实在的。就是这么个过程,跟大家分享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