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了一下这个机构持股的事儿。以前自己瞎琢磨,老是抓不住重点,后来发现,跟着那些大机构走,有时候确实能省点心。这也不是万能药,但总归是个不错的参考。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是怎么一步步看这个数据的。
我是怎么开始关注机构持股的
我炒股也没太在意这个。就是看看K线,听听消息。后来有几次,明明看着不错的票,突然就跌得稀里哗,或者根本不起眼的票,莫名其妙就拉了好几个板。后来跟几个老股民聊天,他们老说什么“机构动向”、“主力资金”。我当时就有点好奇了,这帮拿着大钱的机构,到底在买啥卖他们是不是比我们小散户知道得多?抱着这个想法,我就开始留意这个“机构持股”的数据了。
具体怎么看,我是这么做的
也不复杂,没啥高科技。我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步骤来看:
- 找数据源:现在很多看盘软件,或者财经网站,都有这个功能。一般在个股资料(F10)里面能找到,有的叫“股东研究”,有的叫“机构持仓”。我一般就用我常用的那个交易软件,点进去就能看到。
- 看啥数据:点进去之后,数据挺多的。我主要看几个关键的:
- 机构家数:有多少家机构持有这个股票。这个数字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能看出机构对这票的兴趣变化。家数哗哗涨,说明关注的人多了。
- 持股比例:机构总共持有的股份占整个公司流通股的百分比。这个比例高低,能反映机构对这票的控制力或者说看好程度。太高了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后面再说。
- 持股变动:跟上个报告期(一般是季度)相比,机构是增持了还是减持了。这个变动幅度挺关键的,能直接看出机构近期的操作方向。
- 看前十大:有时候我还会看看前十大流通股东里,机构占了几个席位,都是些什么类型的机构(基金、券商、保险、QFII等),他们的持股变动更能反映一些“聪明钱”的动向。
- 啥时候看:这个数据一般是按季度更新的,上市公司发财报的时候会一起披露。所以平时看也没啥新东西,主要是在季报、半年报、年报出来之后,我会集中看一下我关注的那些股票,机构持仓有没有啥大变化。
看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的一些现象和感悟
看了挺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里面道道也不少:
机构增持不一定马上涨:看到机构家数增加,持股比例上升,心里确实会踏实点,感觉这票有“大佬”罩着。但好几次,我发现机构增持的消息出来后,股价不但不涨,反而跌了。后来想想,可能是消息滞后,人家早就买完了,等你知道的时候,说不定正好是他们出货的时机。也可能是机构看的是长线价值,短期波动他们不在乎。
机构扎堆有时也危险:有些票,机构持股比例特别高,比如超过50%甚至更高。这种票看起来很“稳”,都是“聪明钱”在里面。但反过来想,如果市场有点风吹草动,或者这些机构因为某些原因需要调仓、兑现收益,那卖盘压力可就大了去了,踩踏起来也很吓人。
重要的是变化趋势:单独看一个季度的持股比例高低,意义可能没那么大。我更关注的是连续几个季度的变化。如果连续两三个季度,机构都在持续增持,那说明他们是真心看这种票的后续走势可能就更值得期待。反过来,如果连续减持,那就要小心了,肯定是有什么原因让这些大机构不看好了。
还得结合基本面:纯粹看机构持股来买卖,肯定是不行的。这只是一个辅助指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公司本身,看看它的业绩怎么样,行业前景如何,管理层靠不靠谱。如果一个基本面很烂的公司,就算短期有机构炒作,我也不敢碰。反过来,一个好公司,如果机构也在持续关注和买入,那我的持股信心就会更足一些。
我是怎么用的
机构持股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验证工具和风险提示器。我选股还是会先从基本面、行业、估值这些角度出发,选出我觉得不错的标的。然后,我会去看看机构持股的情况。
如果我看好的票,机构也在不断增持,那就像是得到了“认证”,我会更有信心持有甚至加仓。如果我关注的票,机构在持续减持,或者压根没啥机构关注,那我就会更谨慎,会重新审视我的选股逻辑,看看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或者是不是市场风格不在这边。
机构持股是个有用的参考,但绝不是决策的唯一依据。它能帮你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市场对一个股票的态度,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基于你自己的研究和判断。毕竟钱是自己的,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