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聊聊我自个儿琢磨基金这点事儿。别看我现在好像头头是道,想当初,我也是两眼一抹黑,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早是啥时候?大概是几年前,手里攒了点闲钱,放银行卡里感觉也没啥意思,利息低得可怜。看身边同事、朋友有时候聊两句理财、基金啥的,听着好像能赚钱,心里就有点痒痒了。
开始瞎琢磨
一开始真不懂,啥叫基金?我就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钱凑一块儿,交给一个看着挺专业的人去投资,可能是股票、债券什么的,赚了大家分,亏了……亏了也得自己担着。那时候信息也多,手机上各种APP都推,什么“新手推荐”、“热门基金”,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就先随便下了几个看,比如支付宝、微信理财通,还有些银行的APP。点进去一看,花花绿绿的曲线,各种名字,指数型、混合型、股票型……完全懵圈。什么A类C类,前端后端收费,更是搞不懂。
我就琢磨,不能瞎买。第一步,我就是先看那些最基础的介绍,APP里一般都有新手科普,我就一篇篇看,大概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不一样,收益也可能差很多。比如货币基金,风险低,收益也低,跟活期存款差不多但稍微高点;债券基金风险和收益高一点;混合型和股票型风险就更大了,理论上收益也可能更高。
第一次真金白银下去
了解了个大概,我就想试试水。胆子小,不敢多投。我记得我第一次买的是个货币基金,就投了几百块钱。为啥选它?没啥技术含量,就是因为它看着风险最低,几乎不可能亏本金,而且随时能取出来,方便。
放了几天,看到每天确实有几分钱、几毛钱的收益,虽然少,但感觉还挺新奇。这就算入门了?至少我知道怎么买,怎么看收益了。
后来胆子稍微大了点,看到有个推荐的债券基金,说风险不高,收益比货币基金强点。我就又投了千把块钱进去。这回不一样了,每天看到的不再是稳稳的正收益,开始有波动了,有时候是红的(涨),有时候是绿的(跌)。刚开始跌的时候,心里还真有点慌,老想着是不是要赶紧卖掉。
后来慢慢摸索出门道
就这么小打小闹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几个问题:
- 追涨杀跌要不得:一看哪个涨得好就冲进去,刚进去就跌了;一看跌了害怕就赶紧卖,结果刚卖它又涨回来了。这完全是韭菜行为,我干过这傻事。
- 风险承受能力得搞清楚:看着股票基金收益高眼馋,但真买进去,跌个10%,晚上可能就睡不着觉了。得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波动,别影响正常生活。
- 不能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只买一个类型的基金,或者只买一个基金,风险太集中。
痛定思痛,我开始调整策略。不再是瞎买了,开始有意识地做点“功课”。
第一,是确定自己的闲钱有多少,这笔钱是打算长期投资还是短期用。我决定大部分用来长期投资的钱,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追求高一点的回报;小部分可能随时要用的钱,还是放货币基金或者短期理财里踏实。
第二,开始搞“定投”。就是选好一两个看着还不错的基金(比如指数基金或者评价还可以的混合基金),然后设置每个月固定时间,自动买入固定的金额。比如每个月发工资后,自动扣1000块买某个基金。这样做的好处是,市场高的时候买的份额少,市场低的时候买的份额多,长期下来能拉平成本,关键是省心,不用老是操心什么时候买入。
第三,做了个简单的组合。我不懂复杂的配置,就简单搭配了一下,比如大部分钱定投沪深300或者中证500这样的指数基金,再配一点债券基金,或者稍微稳健点的混合基金。这样股市涨的时候能跟着赚点,股市跌的时候,债券那部分也能起点缓冲作用,整体波动小一点,心里踏实些。
第四,就是管住手,少看账户。以前一天看八遍,涨了开心,跌了难受。后来发现,既然是长期投资,定投了就按计划来,短期的波动没那么重要。我现在可能一两周,甚至一个月才看一次账户,心态平和多了。
现在的情况
现在几年过去了,基金投资这块儿也算有点自己的心得了。有赚有赔,但长期坚持定投下来,整体还是正收益的,肯定比放银行活期强。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更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心态了。
要我说基金入门和技巧,没啥特别高深的。就是:
- 先搞明白基础知识,别瞎冲。
- 用闲钱投资,别影响生活。
- 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买适合自己的产品。
- 长期投资,定投是个不错的懒人方法。
- 适当分散,别押宝在一个上面。
- 放平心态,管住手。
这就是我自个儿从小白一路折腾过来的经历,希望能给刚入门的朋友一点点参考。记住,这玩意儿急不来,得慢慢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