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这个“股本成本”是咋回事,主要是讲讲我自己是咋一步步去算它的。
我就是想看看我手里的那几只股票,或者说我盯上的那几个公司,到底值不值得长期拿着。人家都说要看公司赚钱的能力,但这个“能力”得有个比较的标准?就想着,公司用咱股东的钱(也就是股本),起码得给咱带来比银行存款或者买个国债啥的更高的回报才行,不然我投它干嘛这个最低要求的回报率,琢磨来琢磨去,就是所谓的“股本成本”。
搞明白是这个理儿之后,我就开始动手算了。也不是啥科班出身,就网上到处扒拉资料,看别人是咋算的。
第一种法子:那个啥“CAPM”模型
看着挺高大上,英文缩写,叫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开始我一看公式头都大了:股本成本 = 无风险利率 + Beta × (市场平均收益 - 无风险利率)。
我自个儿是这么一步步来的:
- 找无风险利率:这个好办,我就去看那几年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比如十年期的,感觉那个最稳当,风险最低。网上财经数据网站上一般都有,我就取了个大概的数。
- 找Beta系数(β):这个玩意儿,说是代表股票跟大盘的波动关系。大盘涨1%,它涨1.5%,那Beta就是1.5。这个我自己算不了,太复杂了。我就去那些股票软件或者财经网站上找,一般个股信息里都有这个数据。不过这个Beta值我看不同地方给的还不太一样,感觉有点玄乎,我就挑了个看着顺眼的或者取个平均。
- 估算市场平均收益率:这个更头疼。就是说整个股票市场平均一年能给多少回报。我是看了看大盘指数,比如沪深300啥的,过去好几年的表现,大概估摸了一个数。这个纯属拍脑袋,不同的时间段算出来差别还挺大。
- 减去无风险利率:用上面估的市场平均收益减去那个国债收益率,得到一个所谓的“市场风险溢价”,就是说担风险投资股市,得多给这点补偿。
- 一步:把那个Beta系数乘以上面那个“风险溢价”,再加上最开始的无风险利率。噹噹噹!就算出来一个股本成本了。
搞完这一套,心里有点打鼓。这里面好几个数都是估的,特别是市场收益率和那个Beta,感觉不太靠谱。
第二种法子:看分红的那个模型
后来我又看到一个算法,叫股息增长模型。这个看着简单点,公式好像是:股本成本 = (下一年的每股分红 / 当前股价) + 分红增长率。
这个方法对我来说,感觉更实在点,特别是对那些每年都稳定发钱(分红)的公司。
我是这么操作的:
- 找下一年的每股分红:这个也得估。我就看这家公司过去几年的分红记录,有没有增长趋势。如果比较稳定,我就在最近一次分红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点,或者就用最近一次的。如果波动很大或者不分红,这法子就用不了。
- 找当前股价:这个最简单,打开行情软件一看就知道了。
- 估算分红增长率:这是最难的一步。还是得看历史数据,看它分红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多。如果趋势挺明显的,就估一个增长率,比如每年涨个5%?这个也挺主观的。如果没啥规律,我就很保守地设个0或者很低的增长率。
- 套公式:把估的下一年的分红除以当前股价,得到一个百分比,再加上估的分红增长率。又得到一个股本成本。
用这个方法算,感觉对手里的数据更“有感”一些,毕竟分红和股价都是实打实看得到的。但那个增长率,还是得靠猜。
我的体会
捣鼓了这两种方法之后,我发现几个事儿:
第一, 没有绝对完美的算法。每种方法都有假设,都有需要估算的地方,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测,谁也说不准。
第二, 算出来的结果不是一个精确值,更像是一个范围。我通常两种方法都试试(如果那公司分红的话),看看结果差多少。如果差得不多,心里就有个大概的谱了。如果差得离谱,那可能这家公司用这些模型来评估不太合适,或者我的估算有大问题。
第三, 这个“股本成本”算出来,对我最大的用处,就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基准。比如我算出一家公司股本成本是8%,那我就期望它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起码得长期超过8%才行,越高越不然它连自己用钱的成本都赚不回来,那这生意做得就不咋地。
算股本成本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多么精确的数字,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强迫自己去查找公司的信息,去思考它的风险、它的分红政策、它的未来增长可能性。这个思考的过程,比那个数字本身更有价值。反正我就是这么一步步摸索着来的,不一定对,但确实是我自己实践下来的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