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得从我那哥们儿老李说起。老李这人,脑子活,特能折腾,几年前搞了个小公司,做得还算有声有色。有天他神神秘秘地把我拉到一边,说他琢磨着把他那摊子事儿弄到香港去敲钟,也就是上市。
我当时一听,行老李,有追求!不过我也知道,他那公司虽说赚钱,但离“上市公司”那金光闪闪的招牌,感觉还是有点距离。他就拜托我,说我平时爱琢磨这些,帮他一起看看,这香港上市到底是个啥章程,水有多深。
行,朋友开口了,咱也不能干看着。于是我就一头扎进去,陪着他一起研究这香港上市的门门道道。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这里面的讲究可太多了。
我们当时主要摸索了这些道道:
是钱袋子的问题,这是硬杠杠。 你不是说想上就能上的。港交所那边,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看得特别重。我们查到的资料,主板上市,其中一个标准就要求你:
- 最近一个财年,股东能分到的利润,至少得两千万港币。
- 再往前推两年,这两年加起来的利润,也得有三千万港币。
也就是说,你得连续三年都赚钱,而且最近一年赚得还不能少。有些说法还提到过去三年累计盈利至少五千万港币,其中最近一年不少于两千万港币,前两年累计盈利不少于三千万港币。就是你得证明你是个能持续下金蛋的鸡。
公司本身的底子也得干净、规范。 你不能是个草台班子。必须是正儿八经的有限公司。而且不是说你今天注册明天就能去排队。人家要求你至少得有几年的经营历史,通常是三年。公司内部管理也得像模像样,什么董事会,内部控制,都得弄得明明白白的,不能是一言堂或者糊涂账。良好的公司治理,人家是很看重的。
再来,就是一堆“中介天团”你得请得起。 这可不是咱自己填几张表就完事儿的。你得找:
- 保荐人:这角色老重要了,领路人,帮你跟交易所对接。
- 会计师:查账的,把你的财务报表扒个底朝天,得符合人家的审计标准。
- 香港律师和中国内地律师:法律文件一大堆,境内境外的规矩都得懂。
- 可能还得有内控顾问、评估师啥的。
这一套班子下来,费用可不低。老李当时一听这阵仗,脸都绿了半截。
然后是整个流程,那叫一个漫长。 从最开始的准备工作,委托这些中介机构进场,然后他们就开始搞什么尽职调查,帮你审计财务,可能还得对公司架构搞搞重组,接着就是准备那些厚得能当砖头使的申报文件。文件递上去之后,还得接受人家监管机构的审核、一轮又一轮地问询和回复。没个一年半载的,估计都悬。要是中间有点啥波折,时间就更长了。
我们还打听了一下创业板(GEM),想着会不会门槛低点。创业板在某些财务指标上可能确实相对宽松些,比如我们当时了解到的,上市时的市值要求,至少也得1.5亿港元。但你可别以为这就轻松了,该有的程序、该请的人,一样都不能少,规矩还是那些规矩。
后来老李琢磨了小半年,天天唉声叹气的。他发现这事儿比他最初拍脑袋想的复杂多了,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公司内部的规范治理、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得重新彻底梳理一遍。他那公司,离那个标准还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
这香港上市,听着风光,真要办起来,那绝对是一场对公司实力和创始人耐力的双重考验。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成的。我那段时间跟着他一起研究这些东西,也算是扎扎实实地长了不少见识。你要是问我具体哪条哪款记得最牢,也说不上来,就是整体感觉,这事儿,严谨、复杂、费钱、费时。想去香港敲钟,还是得先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和决心够不够硬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