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是真快,一晃就到了年底,就想着回顾回顾这一年。就喜欢琢磨,琢磨那些年里头发生的事儿,算是自己的一种实践记录。2018年,印象里也是个挺热闹的年份,网上新词儿冒得特别快,一个接一个的。
我记得那会儿,我刚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这些网络上的流行语,想看看它们是怎么火起来的,又是怎么影响大家说话方式的。一开始也没啥章法,就是刷刷微博,看看新闻底下的评论,逛逛论坛什么的。
第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锦鲤”。那阵子,朋友圈里头、各种群里头,到处都是转发“锦鲤”的。什么信小呆,还有各种抽奖活动,都打着“锦鲤”的旗号。我当时就寻思,这玩意儿咋就这么火?我就开始观察,发现大家转发的时候,心态都挺好玩的,有的是真信,有的是图个乐呵,凑个热闹。我自己也跟着转过几次,心里头想着,万一?虽然后来也没见着啥特别大的好运,但图个乐呵嘛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种集体的心理寄托。
然后就是那个“官宣”。这个词我记得是从明星那边先火起来的,赵丽颖冯绍峰那事儿一出,“官宣”体立马就刷屏了。后来好家伙,不管啥事儿都来个“官宣”。我当时就琢磨,这词儿用得真是妙,简洁明了,还带着点儿正式感,但又不那么严肃。我记得我那会儿还特意尝试在一些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用这个词,比如跟朋友约饭,敲定了时间地点,我就会开玩笑说“官宣了,周六晚上六点,老地方聚餐!”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
还有“佛系”,这个词我感觉那阵子自己也挺“佛系”的。工作上,生活上,都觉得,行,就这样,也挺不争不抢的。我当时就反思了一下,这种心态是好是坏?有时候觉得挺轻松自在,但有时候又觉得是不是有点太消极了。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嘴上挂着“佛系青年”,我就会观察他们是真佛系,还是假佛系,挺有意思的。这个词的流行,也让我思考了一下当时年轻人的某些心态变化。
网络热词与生活百态
那年还有一些词,用起来就没那么“佛系”了。比如“杠精”,这可真是让人头疼。网上冲浪的时候,也确实遇到了不少“杠精”。你说东,他非要说西,纯粹为了抬杠而抬杠。一开始我还想着理论理论,后来发现,算了,浪费口舌。我就开始学习怎么去识别和应对,有时候直接无视,有时候就开个玩笑怼回去。这个过程,也算是锻炼了我的网络生存能力。
“安排”这个词也挺有意思的,感觉啥事儿都能被“安排”。从正经事到开玩笑,都用得上。比如,晚上吃“安排”一顿火锅!工作没做完?领导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我当时就留意到这个词的多场景应用,感觉它特别接地气,又能表达一种掌控感,或者是一种无奈的接受,挺万能的。
我还记得那年夏天,选秀节目也挺火的,什么“C位出道”,天天听。我虽然不怎么追星,但也关注了一下,想看看这背后是啥逻辑。发现这个“C位”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位置,更像是一种对核心、焦点的追求。大家在讨论的时候,那种投入劲儿,也让我感受到了粉丝文化的力量。
对了,还有那个“真香”警告,王境泽那个,简直是万能表情包和流行语。我一开始看到这个梗的时候,还专门去找了原视频看,看完真是笑得不行。后来我自己也经常用这个词。比如一开始说某个东西不怎么样,结果试过之后发现特别就会自嘲一句“真香!”。这种反差萌,大家用起来都特别欢乐。
有时候看到一些人花钱大手大脚,或者说话特有底气,大家就开玩笑说“家里有矿”。这个词儿,我当时就琢磨,它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贫富差距的调侃,也带着点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情绪。用起来轻松,但细想一下,也挺现实的。
整个2018年,我就是这么一点点观察,一点点体验,一点点记录这些流行起来的词语和现象。我觉得这些词儿,就像是那一年的切片,每一个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者一种情绪。把这些零零碎碎的感受记下来,也算是对我自己2018年的一种梳理和交代。没有啥高大上的理论,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合起来,就是那一年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