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咱们聊聊2021年那会儿,我自个儿琢磨着哪些股票可能被大伙儿给看走眼了,也就是所谓的“低估的龙头股”。这纯粹是我个人的实践记录和一点心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各位看官就当听个乐子,或者参考下我的思路就行。
我的初步想法和准备工作
那会儿是2021年嘛市场风风雨雨的,有些好公司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股价就是趴着不动,甚至还往下跌。我就寻思,这里面肯定有机会。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找那些行业里有点名气,技术也还行,但股价就是不怎么给力的公司。
第一步,我先划拉了个大概的范围。 就喜欢从自己稍微熟悉点,或者感觉未来有搞头的行业入手。比如新能源、高端制造、一些核心材料什么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领域里头,肯定有些公司是被暂时错杀了,或者说市场还没反应过来它们的价值。
第二步,就是开始翻资料。 这可真是个体力活。我那时候,天天没事就泡在各种财经资讯、行业报告里头。看啥?主要看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比如它的主营业务是不是真有竞争力,行业地位怎么样,有没有啥核心技术是别人轻易模仿不来的。还有就是看财务报表,虽然咱不是专业的会计,但大概的营收、利润、负债这些还是能看懂一些的。
具体我是怎么筛选的
有了大概方向和初步资料,我就开始细化筛选了。我当时主要关注了几个点:
- 行业龙头或者有潜力成为龙头的: 毕竟是找“龙头股”嘛那公司在行业里得有点话语权,或者有那个苗头。
- 业绩相对稳健或者有改善预期的: 不能是那种亏得底儿掉的公司,至少得看着经营还算正常,或者有迹象表明未来可能会好转。
- 估值相对合理的: 这就是“低估”的核心了。市盈率、市净率这些指标,我会横向跟同行业的比,纵向跟它自己过去的历史比。这玩意儿不能死抠,有些成长性好的公司,估值高点也正常。
- 有没有啥催化剂: 比如国家政策支持,行业有啥新技术突破,或者公司有啥新产品要出来了。
举几个我当时重点关注和记录的例子,纯粹是说我当时琢磨的过程:
我记得那时候我看了一些材料相关的公司,比如安泰科技和东方钽业。为啥?因为我看到一些报道说它们跟那个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有关,一个是供应商,一个是核心材料供应商。我就觉得这玩意儿挺高大上的,属于国家层面支持的战略方向,这种公司一般都有技术壁垒,不容易被替代。当时就觉得,这俩是不是有点被市场忽略了?就默默记在我的小本本上了。
还有就是能源转型这块。2021年那会儿,风电、光伏、氢能源都挺热的。我当时就顺着这个思路去找。比如风电,金风科技这种行业老大肯定是绕不开的,我就去瞅瞅它的订单情况,技术迭代。氢能源那时候也挺火,我记得当时还关注过像大洋电机这类跟氢燃料电池沾点边的,看看它们是不是真有实质性的进展。
除了这些新兴产业,一些传统行业里,我也琢磨过有没有机会。比如有些银行股,像民生银行,当时估值确实不高,我就想,这么大个体量的银行,总不能一直这么趴着?虽然我知道银行股的逻辑比较复杂,但也会纳入观察范围。
还有像面板行业的京东方A,虽然盘子大,争议也多,但它毕竟是行业龙头,规模效应在那摆着。我就寻思,这玩意儿周期性强,是不是在某个阶段会被低估?
我还会关注一些市值相对小一点,但业务有特色,或者在细分领域做得不错的公司。比如我记得当时也看过一些输配电设备相关的,像顺钠股份,那时候看到它有些概念,比如抽水蓄能、核电变压器啥的,股价也不高,就也留意了一下。
我的记录和后续思考
我当时就是这么一家家公司去看,去对比,去记录。 用个Excel表格,把公司名称、关注理由、当时的股价、市盈率、市净率这些简单信息都列出来。然后隔三差五就去瞅瞅,看看有没有啥新变化,股价动了没有,基本面有没有发生啥大的转折。
这个过程挺枯燥的,而且很多时候你觉得某个公司被低估了,但市场就是不认,它能一直低估下去,甚至更低。这事儿,心态很重要,不能急。
回过头来看2021年我关注的这些,有些确实后来涨得不错,有些,也就那样,甚至还跌了。这就是市场嘛谁也说不准。但通过这个过程,我自己倒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今天分享的这些,主要是我在2021年那会儿,自己琢磨“低估龙头股”的一个实践过程和一些零散的记录。重点是这个思考和筛选的过程,而不是说我当时看好的就一定是对的。希望对大家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