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招商核心价值”这事儿。这词儿听着挺大,掰开了揉碎了,就是咱在拉投资、引项目的时候,到底啥玩意儿才是最管用、最能让双方都舒坦的。
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招商这摊子事儿,那会儿真是两眼一抹黑,就觉得只要能把企业忽悠…不,是“吸引”过来,把合同签了,口袋里能多个仨瓜俩枣的税收,那就是天大的功劳。那会儿,我们团队也确实是这么干的,天天琢磨着怎么把政策说得天花乱坠,怎么把地价压得比白菜还便宜,怎么跟人家老板称兄道弟套近乎。
这招好像还真有点用。 你看,有些老板一听税收优惠那么大,地价那么低,脑子一热,大腿一拍,就来了。我们,数据上去了,领导也高兴,皆大欢喜。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有的企业,来了之后发现,我们这地方,配套跟不上。比如他要个啥特殊点的零件,本地没有,得老远从外地调,一来二去成本就上去了。还有的,是产业链不行,他是个中间环节,上游下游企业都离得十万八千里,你说他能好受吗?结果?干不了两年,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一地鸡毛。我们前期给的那些优惠政策,花的那些心思,全打了水漂。那时候,我才开始琢磨,这招商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后来我们接触一个南方来的电子厂,规模不大,但技术挺牛。按老规矩,我们还是那套“优惠政策”开路。结果人家老板听完,笑眯眯地说:“你们这些政策是不错,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你们这里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周边有没有能跟我们协作的上下游企业?政府的办事效率怎么样,会不会今天批了明天就改?”
这话当时真是把我问住了。 我才意识到,人家真正看重的,不是你那一时半会儿的“小恩小惠”,而是能不能在你这儿扎下根,好好发展,长期赚钱。这就好比谈恋爱,你光靠花言巧语、送点小礼物,可能能骗个初吻,但真要过日子,人家姑娘看的是你这个人靠不靠谱,有没有上进心,能不能给她一个稳定的未来。
从那以后,我的思路就彻底变了。我开始带着团队,一头扎下去研究我们自个儿的家底。
- 我们这地方,到底有啥产业基础?哪些是我们的强项,哪些是短板?
- 我们的人才储备怎么样?技术工人缺不缺?高端人才有没有?
- 我们的营商环境到底行不行?是不是真的能让企业安心经营?
- 我们能给企业提供的,除了那些硬邦邦的政策,还有没有软性的服务?比如帮他们对接市场,帮他们解决融资难题,甚至帮他们的员工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
想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去跟企业谈,腰杆子就硬了。我们不再是单纯地“给”,而是强调“合作共赢”。我们会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这里有什么优势,能为你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也有什么不足,但我们正在努力改进。我们更看重的是,你的项目来了之后,能不能跟我们现有的产业形成互补,能不能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能不能为我们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整体的产业水平。
这个转变过程,不容易。 也碰过壁,也被人质疑过。但慢慢地,我们发现,那些真正有眼光、想做长久生意的企业,反而更吃我们这一套。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是真诚的,是想跟他们一起把事儿做成的。
要我说这“招商核心价值”,没那么玄乎。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几条干巴巴的政策。 它就是你得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最需要什么,你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别人给不了的、或者比别人更好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可能是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可能是高效的政务服务,也可能是一种让人安心的营商氛围。你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亮出来,让人家觉得在你这儿投资,有奔头,能赚钱,还能发展壮大,那这事儿就成了一大半了。
说到底,招商就像是找合作伙伴,得讲究个“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你把自己的核心价值提炼明白了,展示清楚了,自然就能吸引到对的“另一半”。这过程,比单纯砸钱、给政策,来得更稳当,也更长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