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又来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的事儿。前阵子不是寻思着定投点指数基金嘛沪深300这大盘宽基肯定是绕不开的。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挂着“沪深300”名头的基金,一搜一大堆,少说也有百八十只,当时我这选择困难症都快犯了。
第一步:先弄明白有啥种类
我寻思着,这么多基金,总得有个分类。于是我就打开了几个基金APP,也翻了翻一些财经小知识,大概搞明白了这么几类:
- 场内基金(ETF): 这玩意儿得有股票账户才能买卖,跟买股票似的,手续费相对低点,交易也灵活。比如那个啥易方达沪深300ETF(代码好像是510310),还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代码510300),都是大家伙。
- 场外联接基金: 这个就方便多了,什么支付宝、微信理财通、天天基金网都能买。说白了,它就是主要去买对应的场内ETF的基金。名字后面一般会带个“联接A”或者“联接C”。A类一般是申购时收手续费,适合长期拿;C类没申购费,但按天收销售服务费,适合短期。
- 指数增强基金: 这就有点意思了。它也是跟踪沪深300,但基金经理会主动搞点“小动作”,希望能跑赢指数。听着挺美,但能不能真增强,就看基金经理的本事了,而且管理费一般也比纯指数的高点。
搞清楚这些,我心里大概有了个谱。我平时主要用手机APP买基金,股票账户虽然有,但不太爱折腾,所以场外联接基金对我来说更省事儿。
第二步:设定自己的筛选标准
光知道种类还不行,还得有标准。我这个人比较实在,就琢磨了几个我比较看重的点:
- 费用: 这可是实打实从你收益里扣的。管理费、托管费,还有C类的销售服务费,必须得低。差个百分之零点几,时间一长也不是小数目。
- 规模: 基金规模太小了,我有点慌,怕哪天清盘了。我一般会选规模大一些的,感觉稳当点。几个亿或者几十上百亿的,心里踏实。
- 跟踪误差: 对于纯指数基金来说,这个很重要。就是看它跟沪深300指数的走势偏离度大不大。越小越说明基金经理没跑偏,老老实实复制指数。
- 成立时间: 我偏向于选成立时间长一点的,至少经历过一两轮牛熊市的考验,看看它在不同行情下的表现。
- 基金公司: 大牌基金公司,经验丰富,投研团队也强一些,感觉更靠谱。
至于那个指数增强的,我一开始也挺心动,想着能多赚点。但后来仔细一想,增强策略这东西,谁也说不准未来咋样,万一“增强”变成“减弱”?而且费率也高。我还是先老老实实从纯指数的开始,简单透明。
第三步:动手筛选与对比
标准定好了,接下来就是体力活了。我打开常用的基金APP,用筛选功能,把沪深300指数基金都列出来。然后按照我上面的标准,一条一条地对比。
重点看了看费率。比如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A(110020)和C(007339),这俩费率在同类里算比较低的。还有天弘沪深300ETF联接A/C,华夏沪深300ETF联接A/C,汇添富的,平安的,也都扫了一眼。
我把几个看着顺眼的基金拉出来,做个小表格,把它们的管理费、托管费、规模、成立时间、近几年的跟踪误差都填上去。这么一对比,哪些更有优势就比较清楚了。
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有些基金规模确实很大,比如一些老牌的沪深300基金,都运作好多年了。跟踪误差这块,大部分主流的沪深300ETF联接基金都控制得还行,毕竟是成熟产品了。
第四步:我的选择与后续
折腾了一圈下来,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那些费率低、规模适中偏大、跟踪误差小、大公司背景的纯指数联接基金。具体到哪一只,几只头部的产品差别并不算天翻地覆,选一个自己看着顺眼、用着方便的平台能买到的就行。
我最终选定了一只符合我大部分标准的沪深300ETF联接C类,主要是考虑到我可能会不定期做一些小的调整,C类没有申购费,持有时间不固定的话,灵活性高一点。如果打定主意拿个三五年不动,那A类可能更划算。
整个过程下来,就是从一头雾水,到自己主动去学习了解,再到设定标准,动手筛选。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搞明白这些东西,心里就有底了,以后再选其他指数基金,也能套用这个思路。
我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实践经验,每个人的情况和偏好都不一样,大家还是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判断。投资这事儿,自己弄明白了才最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