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这个贵州茅台镇53度酱香型白酒。咱也不是啥品酒大师,就是自己瞎琢磨,瞎品,记录点儿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伙儿乐呵乐呵。
最初的念头
话说平时就好琢磨点儿事儿。身边老有朋友聊起酱香酒,特别是提到贵州茅台镇那地儿出的53度的,说得神乎其神。什么口感醇厚,什么酱香突出,什么空杯留香持久。听多了,我这心里就痒痒,寻思着这玩意儿到底有啥名堂?咱也得亲自试试,不能光听别人说。
开始行动:摸索阶段
第一步,肯定是先做点“功课”。 我就上网扒拉,看看介绍,了解了解啥是酱香型,为啥是53度。原来这53度是个经典的酒精度数,说是这个度数能让酒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得最口感也最协调。还了解到,这酱香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和小麦,工艺复杂,周期还长,什么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听着就挺费劲。
第二步,就是“寻觅”。 我没 сразу 上手那些大几千的,咱工薪阶层,得讲究个性价比不是?我就先从一些口碑还不错的,产自茅台镇,标着53度酱香型的酒开始入手。去超市、烟酒店转悠,也看看网上大家的评价。挑了几款包装朴素点,价格也能接受的,感觉这样更接近以前那种纯粮酿造的老酒感觉。
实践过程:品鉴与感受
东西到手了,就得开始“实践”了。
- 开瓶闻香: 我记得第一次开一瓶茅台镇的酱香酒,那股子酱香味儿,确实跟别的香型不一样,挺冲的,但闻着不腻,有点像酱油、又有点豆类发酵的复合香气。
- 观察酒体: 倒一小杯在透明杯子里,对着光瞅瞅。好些酱香酒都说酒体微黄,挂杯明显。我也学着晃晃杯子,看那酒液顺着杯壁往下流,确实有点儿那意思。
- 入口品尝: 这可是关键环节了。我学着人家说的,先抿一小口,让酒液在嘴里打个转,充分接触舌头的各个部位。刚开始,感觉有点冲,毕竟53度。但慢慢咂摸,就能感觉到那股醇厚感,不是单纯的辣,而是那种厚实、饱满的感觉。咽下去之后,嘴里还有股回甘,而且那股酱香味儿能持续挺久。
- 对比体验: 后来陆陆续续也试了几款不同的,发现即便都是茅台镇的53度酱香,细品起来还是有差别的。有的酱味更浓郁,有的焦糊香更明显,有的入口更柔和一些。这就跟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我还特意找了个机会,跟几个老酒友一块儿品了品。他们经验足,能说出更多道道儿来。比如什么入口的爆香感,中段的层次感,尾段的干净度。听他们一说,我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就觉得这酱香酒里头的学问还真不少。
一些体会与总结
这玩意儿确实得纯粮酿造。 配料表干净的,就水、高粱、小麦,喝着心里踏实。现在市面上有些酒,加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味儿就不对了。
品酱香急不得。 不能像喝啤酒那样咕咚咕咚灌,得小口慢酌,细细体会它的香气和口感变化。我一开始也瞎喝,后来才慢慢找到点感觉。
再者,不同价位、不同品牌的酱香酒,确实有区别。 但也不是说越贵就一定越适合自己。关键还是得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口。像我,就比较喜欢那种酱香协调,入口柔顺,回味悠长的。
这53度的酱香型白酒,尤其是茅台镇产的,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那种复杂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是其他香型很难模仿的。怪不得那么多人好这口。我现在也算是入门了,以后还会继续探索,希望能发现更多好喝不贵的口粮酱酒。
这回对贵州茅台镇53度酱香型的实践探索,让我对中国白酒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和敬畏。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现在能咂摸出点儿味儿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同样好奇的朋友们一点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