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ETF折腾记录
跟大家唠唠我这几年买ETF那点事儿。一开始我也是雄心壮志,想着在股市里挑几匹黑马,一夜暴富那种。结果?现实哐哐打脸。这里亏点,那里亏点,折腾了半天发现,这炒股,真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上班族能玩得转的,至少我玩不转。天天盯着那红红绿绿的线,心脏受不了,饭都吃不香。
就老听人说ETF这玩意儿。听着挺洋气,叫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我一开始也不懂是啥高科技,就知道大概意思就是买一篮子股票,不像买单个公司那么刺激。万一篮子里有哪个不争气,其他的说不定还能拉一把。感觉上风险小点,也省心多了。我这人就图个安稳,别天天让我提心吊胆就行。
开搞ETF,摸索阶段
想买ETF,你得先有个股票账户,对?我之前瞎炒股的时候就开了一个。要是没有,现在开户也方便,手机上捣鼓捣鼓就行。我还听人说,找那种“线上客户经理”开户,手续费能给打个折。想想也是,能省一分是一分,特别是本钱不多的时候。我当时懒,就用我那个老账户,也不知道亏了多少手续费,哈哈。
账户弄好了,接下来就是选ETF了。家伙,我打开那个交易软件一看,好几百个ETF!什么沪深300、创业板50、科创板ETF,还有各种行业ETF,什么白酒、医药、新能源,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就像饿了三天进自助餐厅,啥都想尝尝,又怕吃坏肚子。
一开始真没啥章法,就是看哪个ETF网上讨论得多,或者看着涨得猛,就跟风买一点。纯粹跟着感觉走。后来发现,感觉这东西,在投资上最不靠谱。还有,千万别信那些吹牛皮的,天天晒单说股市是他家提款机。真那么神,他还有空在网上嘚瑟?早去马尔代夫晒太阳了。
我的瞎折腾与小领悟
刚开始买ETF,我也没少交学费。慢慢地,才琢磨出一点点门道,或者说,才明白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他们总说要看啥“风险承受能力”,说白了就是你亏多少钱不会哭爹喊娘,不会慌得一比然后割在最低点。我发现我的承受能力,也就那样,一般般。所以那些波动特别大的行业ETF,我就不太敢碰了。
后来我就想,得有点自己的规矩,不能再瞎买了。
- 啥时候买? 有人说“低估的惨无人道时买入”。话说得轻巧,我哪知道啥时候算“惨无人道”?我又不是神仙。就只能看看历史走势,感觉跌得差不多了,就试探性地搞一点。
- 越跌越买? 这招我也试过。有时候管用,能把成本拉下来点。但有时候就是个无底洞,越买套得越深,那滋味,啧啧。
- 分散风险。 这个我觉得靠谱点。“分散3到5个ETF”,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万一哪个行业突然不行了,像之前说的那个啥“教育ETF”,那不就傻眼了?所以我开始多看看那些大盘指数ETF,比如跟踪沪深300这种的,再搭配一两个自己觉得长期还行的行业。
我还得强迫自己改掉一些坏毛病。以前总喜欢看那些K线图、均线,搞得自己跟技术分析大师似的。结果?越看越想操作,越操作错得越多。对于我这种想长期拿ETF的人来说,那些东西可能更多是干扰。“永远不做死多头,也不做死空头,而要做滑头!”这话听着挺牛,但我发现我当不了滑头,总是把自己绕进去。
现在我是这么干的(瞎琢磨的)
折腾到我也算不上啥高手,顶多算个老韭菜,稍微有了点记性。我现在买ETF,大概是这么个路数:
- 买宽基,求稳当: 我现在主要就买那些跟踪大盘指数的ETF,比如沪深300ETF、中证500ETF之类的。波动小点,晚上能睡个安稳觉。
- 眼光放长远点: 我努力告诉自己,“放弃短期投机的操作”。买了就尽量少动,别天天看,看了心痒。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分批买,摊成本: 我不指望能买在最低点,神仙也做不到。所以一般就是有闲钱了,或者市场跌得比较多了,就买一点。他们管这叫“定投”或者“金字塔买入法”,我管它叫“别一次亏光”。
- 耐心,耐心,再耐心: 老听人说,投资这事儿,赚钱的都是有耐心的。所谓“靠耐心细水长流,反而赚了聪明人的钱,俗称‘躺赢’”。 我还在修炼耐心的路上,不过“躺赢”这俩字,我喜欢!
说到底,我觉得ETF这东西,就是给咱这种“资金不多、没时间盯盘、没什么投资经验、追求低风险”的普通人准备的。指望靠它发大财,那不现实。但作为一种理财工具,慢慢积累,还是比把钱全放银行强点儿。最重要的是,别期望太高,也别瞎折腾,心态放平点,比啥都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