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有空哈,我就来叨叨一下我这“985”的折腾记录。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给踩出来的。
最初的念想
说起来,我这念头啥时候起的?大概就是刚上高中的那会儿。那时候,老师天天在耳朵边上念叨,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什么“考个好大学,以后路好走”。我爸妈,也没给我啥太大压力,就说“尽力就行,别后悔”。但我自个儿心里有杆秤,咱家也不是啥大富大贵的,要想以后能有点出息,读书这条路,当时看是最实在的。
那时候对“985”也没啥特清晰的概念,就知道是顶好的大学,能进去的都是学霸。我当时成绩也就中不溜秋,心里也犯嘀咕,这玩意儿,我能行吗?
埋头苦干的日子
下了决心,那就得干。从高我就给自己加码了。
第一步,就是把作息给掰过来。以前,晚上也爱看看小说,玩玩手机。后来不行了,十点半雷打不动上床睡觉,早上五点半就得爬起来。为啥这么早?背单词,念课文!早上脑子清醒,记东西快。
第二步,就是死磕课本和习题。老师讲的,那是一点不敢漏。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的。课后作业,甭管多难,都得自个儿琢磨出来。实在不行了,再去问老师,问同学。那时候,脸皮也厚了,追着学习好的同学屁股后面问问题,人家一开始还有点烦,后来估计也习惯了。
- 数学,那真是刷题刷到手软。各种类型的题,一道道过,错题本整了好几本。
- 英语,除了背单词,就是做阅读理解,练听力。那时候MP3里存的都是英语听力材料。
- 语文,作文素材本那是必备的,看到好的句子、好的例子,赶紧抄下来。
- 理综(或者文综),那更是大头,知识点又多又碎,只能靠反复记忆和理解。
第三步,就是放弃娱乐。人家周末出去玩,看电影,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偶尔也想放松一下,但一想到目标,那股子劲儿又上来了。现在想想,那会儿真是挺苦的,但心里有盼头。
瓶颈期与突破
也不是一帆风顺。高二下学期那会儿,感觉特迷茫。成绩提不上去,做题老错,感觉自己努力了半天,啥效果没有。那段时间,真是有点想放弃了。
咋办?我就去找班主任聊。老师也开导我,说这是正常现象,是到了一个瓶颈期。让我调整下心态,别钻牛角尖,可以适当放慢点节奏,回顾下基础知识。我还记得当时跟爸妈打电话,说着说着就哭了,觉得特委屈。我妈就在电话那头安慰我,说“咱不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行”。
那之后,我调整了学习方法。不再一味地猛刷难题,而是回过头去巩固基础,把课本又重新看了好几遍。然后慢慢地,感觉又上道了,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
临门一脚与尘埃落定
高三那年,简直就是冲刺。模拟考一次接一次,排名也跟着上下浮动。每次出成绩,心都提到嗓子眼。那氛围,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紧张。
真正上战场(高考)那天,说不紧张是假的。手心全是汗,脑子反而特别清醒。考完一门扔一门,不去想考得咋样。
等成绩那几天,那叫一个煎熬。吃不好睡不香。查分那天,我记得我手都是抖的,让我爸帮我查的。当看到那个分数,再对比了下往年目标学校的录取线,心里大概就有数了。虽然还没正式录取,但感觉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后来录取通知书寄到家,红彤彤的一张纸,全家人都乐坏了。那一刻,觉得之前吃的苦,都值了。
一点感悟
现在回过头看看,那段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太累了。但也是那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只要你肯下功夫,肯坚持,总能看到点希望。
考上985也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后面的路还长着。但至少,这块敲门砖,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挣到手了。这过程,虽然苦,但也充实,也算是我人生里一段挺宝贵的实践记录。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希望能给正在努力或者有点迷茫的朋友一点点启发。甭管目标是踏踏实实干,总会有收获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