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股市,真是有点意思。就拿银行股来说,平时感觉都蔫蔫的,结果最近一个月,好几只都涨了超过20%,我也是全程关注了这波行情,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的这点实践心得。
最初的观察和犹豫
大概是一个多月前,我注意到银行板块的估值确实是低,低得都有点不正常了。那时候大盘整体也不咋地,我就寻思着,是不是该找点这种低估值的、稳当点的票看看。毕竟银行嘛再怎么说也是家大业大的,倒闭的风险小。
当时我也翻了翻几只主流银行股的K线图,确实都在历史低位趴着。心里就琢磨,这玩意儿会不会有个估值修复的机会?但对银行股总有点“刻板印象”,觉得它们盘子大,股性不活,涨起来慢吞吞的,赚不到啥大钱。
一开始我也就是看看,琢磨琢磨,并没有立马就动手。还跟我几个老股民朋友聊了聊,他们有的说银行股是“压舱石”,可以配置点;有的说银行股缺乏想象力,不如去搞点科技股或者新能源啥的,弹性大。
开始小范围筛选和分析
听了各方意见,我还是觉得银行股这个低估值是个挺吸引人的点。于是我就开始了第二步,筛选一下具体的标的。我主要看了几家国有大行和一些业绩比较稳健的股份制银行。我看的主要指标很简单,就是市净率(PB)和股息率。
找出几只PB特别低的,股息率又还不错的银行后,我就去翻了翻它们近期的研报,看看机构都怎么说。那时候不少券商也开始吹风了,说什么宏观经济要复苏,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改善,坏账压力减小,利好银行股估值修复。
我当时心里就想,逻辑上好像说得通。经济一企业贷款需求就多,银行的生意就好做。加上之前跌得也够多了,技术上也有反弹需求。
但我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毕竟以前在银行股上也没赚到过啥大钱,总觉得这“大象”难起舞。我当时就设定了一个小小的观察仓位,就是象征性地买入了一点点,非常少,就是为了强迫自己持续去关注它们的变化。
行情启动与我的应对
就在我这点观察仓建好没多久,大概是11月份之后,银行股就开始有点动静了。一开始是零星几只涨,后来慢慢扩散到整个板块。
我看到我那点观察仓开始赚钱了,心里就开始痒痒了。这时候,我就加大了研究力度,每天盯着盘面,分析成交量,看看是不是有大资金进场。
发现确实有些银行股放量上涨,突破了一些关键的压力位。这时候,我心里的天平就开始向“加仓”倾斜了。我告诉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看到一点苗头就犹豫,结果错失机会。
于是在一个回调的交易日,我果断地把之前计划的仓位给加上了。我也不是一股脑全买一只,而是分散买入了我之前筛选出来的那几只感觉还不错的银行股。
持股与观察后续走势
买入之后,银行股果然没让我失望,继续震荡向上。中间也有过几次调整,但我忍住了没有轻易卖出。因为我判断这波估值修复行情应该不会那么快结束,毕竟之前跌了那么久,估值压得那么低。
我每天都会复盘,看看新闻,关注一下宏观政策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特别是看到“市场流动性改善”、“宏观经济预期向好”这类消息时,我就更坚定了持股的信心。
最近一个月下来,我手里的几只银行股,平均涨幅也差不多有20%了,有两只表现好的甚至超过了这个数。虽然跟我那点微不足道的观察仓比,后来加的仓位带来的收益才算是真正的“肉”,但整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总结与反思
这回银行股的操作,给我的实践经验就是:
- 低估值是硬道理:市场情绪不好的时候,很多优质资产会被错杀,这时候敢于去挖掘低估值的标的,往往能有不错的收获。
- 独立思考很重要:别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最终的决策还是要自己做。不能因为过去的经验或者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否定一个潜在的机会。
- 耐心持有是关键:看准了方向,买入之后不要被短期波动轻易洗出去。估值修复行情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 控制仓位是前提:虽然看但也不能一把梭哈,合理的仓位管理才能让自己心态更平稳。
股市这东西,运气成分也有。这回算是蒙对了一部分。后续这些银行股怎么走,我还会继续跟踪和观察。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我的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可不是推荐股票,纯粹是个人经验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