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好好聊聊选券商手续费这个事儿。上个月我突然发现,自己交易费居然被多扣了好几百块!气得我当场打开电脑开始查资料,非得找个最划算的不可。
第一步:把常用平台全拉出来遛遛
先翻出手机里常用的五个App,挨个截图交易记录。突然发现每次手续费小数点后面都藏猫腻——买十万块的票,这家收我13块,那家只要10块,看着没差多少,累积起来真肉疼。
半夜两点还在跟客服发飙,结果机器人回复说“具体费率请查看官网”...气得我直接抓起电话打人工台。客服小姑娘被我追问得结结巴巴,甩出一句:“您这种情况建议开通尊享账户”。懂了,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第二步:拼死拼活整理对比表
第二天干脆请假在家搞大事。开五个网页同时登不同券商官网,把费率说明扒拉出来打印满地都是。蹲在打印机旁边拿红笔划重点,边画边骂:“印花税写着千分之一,底下居然还有行小字说'最低征收5元'?这不坑人吗!”
-
重点来了!全网最低手续费真相:
- 平台A:股票万3看似便宜,可每次收5元起步价——买个一万块也得交5块钱!
- 平台B:开户送万2.5优惠券,结果三个月就过期,第四个月费率直接跳万8
- 平台C:ETF申购费免了,但赎回时偷偷加收0.5%“管理服务费”
- 平台D:融资利息标6.8%,实际算上杂费要8.2%
- 平台E:港股通汇率兑水比黑市还狠,港币报价偷吃两个点差价
第三步:线下门店搞突袭
揣着自制比价表冲到证券营业厅。穿西装的小伙儿看我掏出皱巴巴的A4纸差点笑场,听我念完对比数据马上笑不出来了。店长跑出来打圆场:“姐您这功课做得真细...这样,我给您申请终身万1.5,融资利息打六折!”
出门前突然福至心灵杀个回马枪:“你们那破软件老是卡顿怎么算?”店长脑门冒汗塞给我两张超市卡:“姐您先用着...下次更新肯定解决!”
总结血泪教训
现在账户绑定了低费率券商,每年省出个苹果手机钱。但最扎心的是发现所有平台都在玩障眼法,记住三条铁律: 1. 永远看实际交割单别信宣传页 2. 优惠券都是钓饵,问清有效期
昨天看到开户经理发朋友圈庆祝冲业绩,默默给他点了个赞——毕竟省下的手续费够请他喝十杯奶茶了,我这铁公鸡属性发作起来连自己都害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