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后台好几个朋友私信问我至正科技的技术实力,正好去年在光伏项目里摸过他们家材料,我就把当时的实践笔记翻出来捋一遍。
为啥盯上这家公司?
去年盯光伏产业链时候,看到股有人吵吵“至正就会吹牛皮”,我这人比较死心眼,当场打开他们家官网查专利。好家伙,从2020年到2022年光绝缘材料专利就新增了8项,顺手把专利号全抄下来塞进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里。等检索报告的功夫,泡面都嗦完两桶。
重点看这个编号CN114XXXXXX的专利,讲的是特种交联聚烯烃配方。用厨房电子秤比划着照专利说明配比:聚烯烃树脂倒45克、纳米氧化铝怼20克、抗氧剂称5克。拿我修车用的热风枪调到300℃吹混合料,亲眼看着粉末融成琥珀色胶体。冷却后捏着跟橡皮泥似的,但用力扯都不断——这玩意儿包电线确实扛造。
性能测试整活实录
- 把料片送朋友实验室做击穿电压测试,38kV/mm的数据比同行报告高20%
- 剪两片料塞冰箱冻到零下40℃,24小时后拿出来敲,普通料脆得像饼干,他们家还能弯成U型
- 最绝的是耐热实验:250℃烘箱里烤着,其他厂样品四小时就发黄起泡,他家的撑到十小时才轻微变形
实地验证踩坑记
今年初特地去浙江某光伏电站,跟维护组老哥套近乎。看他检修时剪下来的废电缆,绝缘层印着“至正603991”的激光码。老哥指着山坳里暴晒的输电桩吐槽:“这牌子贵是贵点,但去年夏天60℃高温天没崩过,以前用的某某品牌三天两头熔接头。”趁他抽烟的空档,我拿游标卡尺量废料厚度——1.3mm居然做到同行1.8mm的耐压等级。
回来路上琢磨明白了:他家强就强在往基础材料里掺金坷垃!那些纳米改性剂看着成本高,但实际用量少,还能把绝缘层做薄省材料。难怪南方电网招标书里要求“交联聚烯烃材料体积电阻率≥10^16Ω·cm”时,五家投标方里就至正敢标10^17。
不过得泼盆冷水:去年在展会上摸过他们家新能源汽车线样品,耐油性明显比不过国际龙头。当时把样品浸在齿轮油里泡三天,捞出来膨胀率超8%,人家德国货才不到3%。后来财报里研发投入占比刚过5%,比华为的25%差着量级。
所以结论很实在:光伏电线这细分领域确实能打,但跨界到新能源车或消费电子,还得再憋几年大招。前天看到他们中报说建了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等年底要是放出新专利,我再买个高压釜复刻测试给大家看。
(实践工具清单:热风枪、厨房电子秤、工业游标卡尺、二手高低温试验箱。专业数据靠蹭朋友设备,请勿模仿危险操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