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跟大伙唠唠我查东风一号导弹资料这事儿!说实话我打小就在老照片集子里见过这个大家伙,但具体多厉害还真没概念,直到上周翻论坛看见有人争论“这老古董现在还能不能用”,嘿我这较真劲儿就上来了!
一、翻箱倒柜找原始档案
我先冲图书馆报刊室挖五六十年代的《人民画报》,灰尘呛得直咳嗽。好家伙!1959年国庆十周年那期封面就是东风一号立在卡车上的雄姿,照片都泛黄卷边了还透着威武劲儿。
接着在军事博物馆官网扒拉展品介绍,发现段宝贝描述:“全长17.68米,发射全重20.4吨”——我赶紧掏出计算器按,光弹体就有六层楼那么高,拉货的卡车底盘都被压得咯吱响!
二、关键参数全拆解
最难搞的是具体性能,公开资料全是碎片。我啃了三本回忆录,比对着整理出硬核数据:
- 个头:弹径1.65米(跟油罐车差不多粗),尾巴装着四片大尾翼
- 力量:发动机烧煤油+液氧,工作时长92秒(掐表试过,憋气都憋不了这么久!)
- 打多远:最大射程550公里(查地图发现能从北京直接砸到青岛)
- 准头:圆概率误差8公里(这精度放现在肯定不行,但在当年够吓人了)
三、亲身体验威力换算
最震撼的是查到戈壁试验场记录!记者描述1960年试射时:“炸点腾起的蘑菇云把太阳都遮住了,冲击波把三公里外的观测窗震出裂纹。”我按当量公式反推,20吨的导弹装着1.3吨常规炸药——相当于把600辆小轿车同时点着甩出去!
后来在档案馆扫描件里看到个细节更扎心:当年计算所用的是手摇计算机,科研人员用算盘校验数据。现在想想,这铁疙瘩承载的哪只是炸药,分明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挺直腰杆的志气!
四、实地感受历史温度
昨儿专门跑军博盯着实物看。围着玻璃柜转了三圈,摸着冰凉的展柜外壳,突然注意到弹体焊缝的粗糙接口。解说员说这是当年工人用最土办法锻压的,“比现在导弹粗糙多了是?可就是从这缝儿里漏出的火星子,把咱们的天空点亮了!”
站在那儿突然鼻子发酸。老一辈用算盘珠子打出来的国之重器,精度不够就靠当量凑,射程不足就用血性补。它可能不如现在的导弹灵巧,但那声从荒漠深处传来的轰鸣,至今还在震着某些人的脊梁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