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朋友在澳大利亚打工,说要给我汇点儿澳币过来让我帮他换成人民币。我第一反应就是跑银行,想着大银行靠谱嘛结果跑了两家一问,傻眼了。
银行柜台吃闷亏
第一家银行的柜台小姐姐笑眯眯告诉我,他们今天澳币换人民币的“兑换比例”是1:4.6。我心里还琢磨,前两天看新闻好像不是这数?当时着急用钱,心想差也差不了多少,就把手里五百澳币换了。出门拿手机一刷——好家伙!当天实际的“兑换比例”是1:4.74!我那五百块澳币,平白无故就少换了将近70块钱人民币!亏得我肉疼,晚饭都没加鸡腿。
自己摸石头过河
回家我就跟手机干上了。最开始傻乎乎地,每次想查汇率都得打开浏览器搜“澳币人民币”,翻半天才找到那个数字,还分不清是现钞买入还是卖出价。折腾了三天,朋友又汇了一千澳币过来,我对着手机屏上那个跳动的小数字心里直打鼓:换还是不换?这会儿4.76,下一秒会不会涨?跌了咋办?
发现新大陆
正好刷朋友圈看见在澳洲留学的表妹发图,她刚换了生活费显摆自己赚了杯奶茶钱。我赶紧私聊她咋弄的。表妹直接甩我一句:“哥你太土了,手机支付软件里自带汇率工具!还能设置涨跌提醒!” 我半信半疑点开那个蓝色支付APP,首页戳戳点点,还真在“跨境服务”还是啥的角落里找到了!不光显示实时比例,还能直接看到银行买入卖出的价格,清清楚楚。
现在我每天操作都固定成一套了:
- 睁眼先摸手机点开支付软件看汇率数字;
- 设了个4.75的提醒,到了数字就往我手机蹦通知,震得手麻;
- 打开软件点“换汇”,直接跳出当前比例,旁边还标着工行、中行这些大银行的现钞买入价,哪个高我就对着哪个换;
- 朋友再汇钱来,我就死死盯着那个数字曲线,专挑高点下手。
真金白银省钱了
后来那笔一千块澳币,我硬是蹲到它跳到4.78才点确认。跟上次银行一比,愣是多换了八十多块!钱不多,但心里那个爽,感觉像捡了钱。朋友听说后,笑我说“够你买好几顿鸡腿了”。
现在想想,要是不亲自踩这个坑,不摸着石头过一遍河,我还真以为只能巴巴等银行柜台定个高价割我韭菜。数字时代了,信息就在手指头上,得自己主动去抓才能少吃亏。哪怕只省个奶茶钱,也是真金白银进了自己口袋,比白白让中间商抽一口强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