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小区超市买菜,排我前面的大爷突然扭头问我:“小伙子,听说最近那个380指数很火,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我当时就卡壳了,支支吾吾说就是股票指数呗。回家越想越臊得慌——好歹也炒过几年股,这不丢人么?
一头扎进资料堆
翻出吃灰的证券书,打开电脑噼里啪查资料。好家伙!满屏都是“成分股筛选标准”、“成长性蓝筹”这种字眼,看得我血压都上来了。想起上次看这种天书还是考会计证那会儿,硬是把教材当枕头睡了半个月。
被专业术语暴击
不死心跑去查官方说明,结果更崩溃。什么“剔除上证180样本股”、“营业收入增长率排名”,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愣是听不懂。瘫在椅子上盯着天花板发呆,琢磨着要不直接跟大爷说这是股票界的“中段班学生”?
同事的乌龙答案
第二天上班逮住证券部的老李问,这哥们叼着烟来了句:“380?就是上证50他老弟呗!”后来我们翻资料才发现连上证180都搞混了,俩人对着错误结论讨论得热火朝天,直到实习生憋着笑递过来正确材料。
亲手画明白三件事
干脆把打印的资料全铺地上,红笔划重点熬到凌晨三点,总算揪出最关键的三大块:
- 先在沪市两千多股票里捞前80%的
- 把上证180那批大学霸踢出去
- 挑380个进步最快的学生
- 不是顶尖学霸(排除上证180)
- 也不是吊车尾(剔除末尾20%)
- 专收潜力股,类似班级中上游
- 上证50都是年级前50名
- 上证380收的是进步最快的
- 相当于重点班的50个特优生 vs 普通班前380名潜力股
今天午休时给同事演示:先画了个大圆圈代表全部沪市股票,然后把头部切给上证50,中间厚厚一叠写上380。刚画完就听后面“——”的一声,回头看见财务张姐拍大腿:“早这么说不完了!就是公司里中层骨干嘛”
现在手机里还存着当时画的鬼画符,下次遇见超市大爷非得拽着他讲明白——不过得趁他还没买完菜赶紧说,上次就因解释可转债害人家冻饺子都化汤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